开放与封闭(13)

维基百科的高度开放性可以为谷歌扩建它的knols作品集带来极大的帮助。自称为维基百科的管理者和仲裁者的查尔斯·马修指出,每个人都可以合法复制维基百科页面的内容,它们不受版权的保护,可以将它们贴到新的谷歌knols中,加一些简单的编辑,然后放上广告,“就可以冲着银行大笑而去了”。

乌迪·曼博清楚地预见到,谷歌的knols很可能会遭到批评家的否定,作为一种程序,它会强化谷歌以所有人的身份对信息加以控制。“我们不是要建造一个内容上的围墙花园,”他以一种准确无误的否定口吻说,“谷歌不会以任何形式提出对这方面内容的专营权,而会让任何搜索引擎都可以检索到这些内容。”

在此情形下,谷歌回避了专营权,并且宣布实行真正的开放政策。但是情况总是要发生变化的,应该让公司接受批评意见――它之所以选择开放,只是因为它在特定的领域落在了竞争对手的后边。2002年,谷歌曾计划对有史以来所有的印刷本图书全部进行数字扫描,这项工程是如此令人胆怯,以至于从未有别的公司认真考虑过要进行尝试。到2007年,雅虎和微软开始了同样的项目,但谷歌明显掌握了领先地位。一名搜索行业的老牌观察家丹尼·苏里文(Danny Sullivan)在2007年11月写道,谷歌在它的图书扫描项目方面丝毫没有开放气象。其他的公司已经组建了一个“开放内容联盟”(Open Content Alliance)来促使被扫描的图书的内容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接近读者,但谷歌却不仅拒绝加入这个联盟,反而还建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内容的围墙花园”,限制其他搜索引擎索引其扫描书籍的内容。苏里文指责道,通过加入“开放内容联盟”一事,足以看出谷歌对于开放性原则到底有多么忠诚。

谷歌似乎听到了批评,并在2008年3月的一份声明中做出了回应,告诉人们长久的等待已经结束:公司已经为外部的软件开发人员开放了程序端口,任何人都可以“在需要的地点、需要的时间”获得“图书的信息”。谷歌的图书搜索团队说它已经开放了端口,因为“我们爱书”,而公司也要求“将这份对书的热爱与人分享(分享的内容还包括我们所收集的同这些书籍相关的海量信息)。”但是,谷歌所宣称的令人振奋的“海量信息”原来竟极其有限。谷歌提供的信息只包括书的扉页、国会图书馆分类号和书的小幅图片。但公司不允许外部研发人员得到从它的扫描中所获取的书的实际内容。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新媒介中心主任丹·科恩记录了谷歌所提供的内容简直少的可怜,并在题为“仍在等待真正的谷歌图书搜索(程序端口)”的博客中表达了他的失望。

在图书搜索方面,谷歌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社交网站方面,它的竞争力却很弱。苏里文也曾呼吁谷歌不妨虚张声势地要求Facebook这个拥有会员最有价值的社交资料的网站向OpenSocial开放数据库。苏里文问道:谷歌为什么不开放它的网页索引这个所有搜索引擎中最大的资料库?为什么不创办一个“开放索引联盟”让竞争者们加入?为什么不用有共同基础的信息分析软件来区分搜索结果的质量呢?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此类要求的人――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就曾经提出过这些问题。苏里文说,这是能否对不同对象持同一个立场的问题:“如果谷歌能够像利用业已存在的优势投入OpenSocial和开放手机联盟那样对待‘开放索引联盟’,或许才称得上是一场公平的游戏。”

这只不过是挑拨,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关键在于,即使是谷歌这样的公司也被认为在开放问题上是有选择的,而不是将所有领域都包括在内。没有哪家公司是彻底开放的,也没有哪家公司是完全封闭的。但也没有哪个业内观察家能断言谷歌比它的最封闭的竞争对手更开放;而就整个计算机行业来说,它却比它所染指的那些行业――如无线通信服务业――开放得多。谷歌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讲的就是努力使计算机行业内外的人们相信开放的网络已被证明优于封闭的网络这一过程。消费者总是被能够提供更多选择的系统所吸引,但技术革新所指明的方向却是开放。

佩奇和布林是幸运的,在他们创业时候,一切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可以使用宽广、开放的信息网络――Web,可以采用开放源软件作为他们的事业的基础。为了充分利用Web,他们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在这点上,他们毫不吝惜。他们装备了一整套计算机基础设施,能让谷歌同时在多个方向上高效运行,而不必担心它们的马力会耗尽。

谷歌的创造能力应该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战略上极为重要且无先例可循的问题。谷歌没有将计算机硬件视为极其复杂的机件和精巧的装置,为了避免硬件故障给谷歌运行带来毁灭性后果,它决定自己组装机器,这样就不必依赖那些除了制造机器外在服务方面一无是处的硬件提供商。这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研发和改进企业在硬件方面的专业技术的过程中,谷歌又一次超越了Web服务领域中的其他竞争对手,使公司能以较低的成本扩大它的产品系列,而不必依赖外部的服务提供商。这就是让谷歌可以大展宏图的信心所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