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习巴菲特要谨慎(7)

从此以后,所谓的“萃取技术产品”成为银广夏最大的题材和卖点。在萃取的光环下,公司1999年实现利润总额1.58亿元,2000年更是实现了净利润4.18亿,每股收益也由1999年的0.51元骤升至2000年的0.83元。与此同时,公司股价遭到市场爆炒,股价从1998年底的3.51元一路上升到2000年底的25.07元,累计升幅高达6.14倍。银广夏也因此成为2000年的中国股市第一牛股。

然而,随着《财经》杂志2001年8月号《银广夏陷阱》的披露,银广夏作假账装扮公司业绩的行为大白于天下,一切光环都被褪去。公司的股价也上演了罕见的跳水表演——从2001年9月10日—10月8日,股价连续15个交易日跌停。至此股价走入漫漫跌途,截至2005年底,股价跌至0.98元,较其最高的25.07元而言,基本可以说是“灰飞烟灭”。虽然此后,股价也曾出现反弹,但已很难突破10元,昔日的神话彻底破灭(见图5.4)。

图5.4银广夏月K线走势

如果说四川长虹的风光不再是因为行业自身景气周期变化所致,那么,银广夏则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我们一些公司的所谓业绩高速增长,是靠在财务上的“特殊处理”甚至是做假账来实现的,而这种“增长”注定是短期的、甚至是一次性的,这样的公司又怎么能值得投资者长期持有呢?

案例三中国石油 “牛股”变身绞肉机

中国石油(601857),该公司素有亚洲最赚钱公司之称。2007年11月5日,该股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上市前多家券商机构认为该股的市场定位应在28— 44元之间,而30—32元被机构普遍认为应该是中国石油的合理价格。更有个别券商将中国石油2007和2008年的每股收益进行了估算,结果分别是0.92元和1元。因此乐观的机构认为,该股上市后在半年之内股价就会翻番。在这样的市场理论下,中国石油还未上市,就已经成了“牛股”。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