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凤凰卫视,选择重生(1)

吴小莉是一个聪慧、美丽的职业女性。从她的履历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一丝波澜:从新闻记者到电视主播,从著名主持人到电视台副台长,一切好像都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众人眼中,她是幸运而令人羡慕的,却殊不知,在这繁华背后这位聪慧的知性女人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努力。也正是这种智慧与努力的完美结合才让我们看到了如今这个成熟而从容、自然而美丽的吴小莉:她是智慧的,智慧到将人生的来龙去脉看得清澈见底;她是努力的,努力到让自己的人生没有一丝的遗憾。

1993年,恰逢当时的香港卫视中文台向吴小莉发出了邀请。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见没有见过的人,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是吴小莉性格中一种强烈的本能,而只限台湾地区的华视已难容她那一颗不安分的心。出于本能,也出于实现更大的梦想,小莉终于告别台湾,远赴香港,成为台湾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跳槽岛外的第一人。这次明智的选择,是她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又一步。这一步走得从容而自然,没有太多的犹豫和挣扎。

在当时,人才横向流动是鲜事,许多人对于吴小莉最终接受凤凰卫视中文台邀请,离开台湾去香港发展感到不可思议。但恰恰是这样的决断,却奠定了她今后事业的发展基础。

初到香港时,她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粤语,连日常沟通都成问题。尤其是在情人节或圣诞节期间,形影相吊的她在繁华中更觉落寞。香港的快节奏也让她感到不适应,那种不合拍的感觉和噬人的孤独,让她无所适从。那时,她最害怕的就是下班,钥匙打开的房间家徒四壁,只有一个临时床垫铺在地上,楼下飘来煎鸡蛋的香味,让她想到远在台湾的家人,心里更是觉得空空荡荡。从不失眠的她,开始整夜睡不着,屡次想爬起来打电话回去,可又怕家人担心,于是躺在黑暗中,一遍遍地跟自己说:“静下来,静下来,都会过去的,明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早上起来,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打起精神来,今天又是新的一天。”于是,那段艰难的日子她笑着走了过来。

远处高楼里的灯光一点一点地暗了下去,她办公室里的灯光却一直亮着。吴小莉凭借亲人给予的信心,全身心投入工作,从记者到主播、主持人、执行制作人、财经节目经理、资讯台副台长等一路顺风顺水,成为两岸三地知名度颇高的金牌主持人。“人生角色的每次转换,痛苦的剥离中自有一份期盼。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有艳阳,重要的是,抉择前重重思考,决定后轻轻放下。人生的寻宝图,或许只有一个宝藏,不怕走错路,珍惜每份体检,保持好心情欣赏沿途风景。”吴小莉这样自己的人生选择。

凤凰卫视联合大陆港台三地及全球华人,传播中华文明的强势特色,为吴小莉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转折出现在1997年4月1号,《时事直通车》的开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吴小莉。随后,吴小莉及她的《小莉看时事》《小莉看世界》等节目在内地便名声鹊起,靠内容详实、直观快捷的风格赢得了大批观众。吴小莉这位凤凰卫视的资深记者、新闻主播,经过十几年新闻生涯的打磨,从台北走上国际舞台,其主持风格与专业水平在亚太地区享誉盛名,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及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回忆起那些往事,吴小莉说其实自己很少刻意去追求什么,有些东西只是自己的习惯,习惯多读书本,习惯在每一次采访中吸收新鲜的东西,习惯给自己一些适度的压力,这样才能保持生命的弹性,才能跨越人生的高度。

在大学里,吴小莉还是那样出众,无论是学习成绩、剧本写作、话剧演出,她都发挥得很出色。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她宛若一颗冉冉升起的亮丽星星,光彩照人、引人瞩目。

吴小莉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其敏锐、果断的判断和抉择,更在于其特有的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勇于挑战。

香港回归时,凤凰卫视推出《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吴小莉是主播之一。那一次,她把家里的睡袋都带到了电视台,整个直播过程中,她脸上带妆40多个小时,见缝插针地睡了约10小时。她的朋友跟她说:“我们睡下去的时候,看见您在电视屏幕里,我们早上醒来时,怎么还是看您在电视屏幕里,而且从头到尾都是笑容满面。”当60小时结束,香港回归完毕,走出主播室后,吴小莉跟同事们疯狂地拥抱在一起。至此,电视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的最爱。

表面上清纯、高雅、漂亮、笑容满面的吴小莉在舞台后面却拥有一股阳刚之气:坚韧、耐苦和敬业和理想。看上去,吴小莉只是一个弱女子。但在关键时刻,吴小莉却体现和发扬着新闻记者不怕吃苦不怕流汗甚至流血的精神,她从来不会向任何困难低头。

直播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壶口瀑布时,吴小莉又是主播。野外直播环境险恶可想而知,风沙一起,连舞台都掀翻了,现场无论俊男靓女,统统变成了“兵马俑”。当吴小莉和伙伴们熬过了那场引起轰动的直播后,便彼此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吴小莉说,那仿佛是经历了一场革命,而经历了革命之后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

有时《小莉看时事》节目因忙碌无法即时完稿,也会急得吴小莉痛哭失声,哭罢再挥泪上阵。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她会悲叹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可事过之后,她照样笑容可掬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她一直在努力实现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的理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