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异性的送礼经济学(2)

大意是:

宋国有一个农夫,寻常穿着乱麻破絮,勉强过寒冬。到春天耕种时,在太阳下曝晒,不知道天下有高大舒适温暖的住房,也不知道有丝绵、狐皮之类的衣服,就对妻子说:“太阳照在身上,感到特别舒服。别人都不知道,我去告诉国君,一定得到重赏。”

后来,人们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演绎出来几个成语:田父献曝、田夫献曝、负暄献曝、野人献曝等。

这些成语的意思基本相似,都是为所献菲薄、浅陋但出于至诚的谦词。如,清代的赵翼《真州萧娘制糕饼最有名》诗中说:“馈节聊同献曝情,竞邀椽笔赐褒荣。”当代的季羡林《自传》中称:“我想到这样平凡的真理,不敢自秘,便写了出来,其意不过如野叟献曝而已。”

当然,也有个别人对献曝的田夫大加讽刺,说:田夫过于天真,孤陋寡闻。理由是他不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以穷人之心度富人之腹。田夫被见识所局限,常常以为自己觉得了不起的事情,别人也都会认为了不起,其实他自以为了不起的事,可能往往是尽人皆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

前述两种观点或许都有失偏颇。“田夫献曝”的故事,本意是用来说明“野人之所安,野人之所美,谓天下无过者”,即农夫们所安身的地方,农夫们所喜欢的东西,他们自认为天下没有超过的了。在杨朱看来,不论是穷还是富,各人的生理与心理要求相对其生活的条件与环境乃是恒定的,也即“性之恒”。如果穷人“一朝处以柔毛绨幕,荐以粱肉兰桔,心痛体烦,内热生病矣。”因此,只要人们恪守“性之恒”,便可得到自我精神满足。这就是列子在《黄帝篇》中所描写的:黄帝有一天白天睡觉,梦中神游“华胥氏之国”的情景,“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

由此看来,“田夫献曝”,是以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人。这种送礼之法,是否合适呢?

我想,从常识看,其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对方对此亦非常喜欢,则送礼成功;二是对象不喜欢,则送礼失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