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之年的烟台,眼下都在关心什么?
答曰:“五区融合,凝聚合力。”
庞见波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烟台的“五区”为什么要融合 烟台城市的布局有一个很大特点:分散,它各个区基本都是独立的,连不到一块去。我打个比方,国共战争,最后打了3年。其实当初毛泽东和蒋介石对于交手,何时能定胜负,都有计算上的失误。毛泽东觉得打日本打了8年,因此说和国民党要准备打5年。蒋介石信心十足,觉得以自己的实力,3个月就把你干掉了。当初抗战之前,中共控制的各个解放区是被分割的,连不成片。但是日本人侵略,进来一搅和,使得共产党很快就能通过各种游击运动,把各个解放区连到一起。一旦连成片,它的根据地的战争能力就被放大了好几倍。诸如物资、人员流动起来,好比近代商业,特别强调物流一样,很大的关系所在。现在的烟台也处在这个节骨眼上,五区要融合,才能使城市经济显出分量
烟台下面的地方企业,其实还是非常强劲。比如说南山企业;方圆集团,做建筑仪器的;莱阳鲁花,鲁花花生油;搞蔬菜的,还有个龙大;还有金矿,在招远。珍珠攒起来就成项链了,而单个效益都不大。这个就是目前烟台地方经济的特点:缺少集中的兴奋点,缺少一个心脏。也难怪,这里有这个城市地形的特点,南山北海,被限制了。这个地形的特点对烟台的影响很大。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比较合理的结构,放射状也好,或是摊大饼也好。基本上要做到资源可以共享。可是烟台不是,烟台是横向发展。往西,就到开发区了,再往西就到蓬莱阁那边去了。朝东就是牟平。然后这么一拉一扯,带状城市变成线状的城市。拉得太细,这是最大的毛病。这个城市如果不扭转这个,以后会是一个大问题:几个地方,或者说行政区划相距间隙都很大,有的还有山阻断,这就造成每个经济区片都是独立的了,所有设施都没法共享。因为这个特点,烟台一直不能形成合力。我想一座城市,除了工业以外,一定要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建筑密集,一个是人群密集、文化覆盖。但是现在我们区和区之间,间隙太大。这个问题,政府10年前就意识到了,要做五区融合,但进展始终很慢。这其间包括融合的方式,也产生了不少意见。也就是说看到了病因,但是吃什么药开什么方子,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赵先超介绍了烟台五个区的功能分布。他说烟台的区域间彼此功能划分相对明确,不像其他有些地方,区域间彼此竞争激烈,因为它们不少项目都是雷同的。烟台开发区,落实了本地主干的产业,旁边有一个福山区,为它提供保障配套。芝罘区主要是生活区。而莱山区集中了文化产业与高校。在中国的地级市里,烟台的高校是属于比较多的。东边与威海接壤的,还有一个牟平区,相对更偏远,现在主打海上观光旅游。
在赵先超的眼里,烟台的开发区实践,还是相当有成。
我觉得我们的开发区,很值得一说。我们到很多城市都去考察过开发区建设。烟台的开发区,当年选址,离开传统市中心芝罘区大约有20公里。那个时候想20公里啊,猴年马月才能与城市连成一片。当时专门面对的是一个荒滩,像建设一个小城市那样,把这个开发区建起来。我们去过许多地方考察,发现全国大部分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是在城市范围内建设,基本上没有我们这种情况。但是过了一些年我去广东考察,有一个领导,说他们期望的开发区的理想状态,恰恰是像烟台这样的。一想对啊,如果当时我们也把它放在烟台市里面建设的话,这些年过来恐怕很快就没地方了,没法搞配套设施了。而且很多开发区,都是工业厂房建设,一下班后成了空城,因为人都走光了。而我们的开发区离城市那么远,我们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新城市来建。工业周围,还有居住,还有配套的学校。现在看,当初这样的安排、设计,其实是很有眼光的。
赵先超再拿烟台的经济与青岛作对比。认为青岛本身具有政策上的优势,而且它是靠几个特大企业来进行产业扩张膨胀的,比如海尔、海信。但是整个青岛的经济产业链,并没有烟台的好。虽然讲烟台的GDP很多年前就超过济南,而紧随青岛之后,但是产业的整个规模和企业的利润表现,烟台却是排山东第一的。
烟台没有超大企业,企业虽然小,但门类多一些。而且这里具一定规模的企业总数也是比较多的。我去青岛,看见他们很恼火的是汽车产业没有立起来。而烟台有非常完善的汽车产业 通用汽车你可知道?所有的别克都在上海生产,而所有的雪佛兰,则都在烟台生产。除此以外,烟台还生产客车。烟台的四大支柱产业,包括黄金、机械制造、食品(主要是水产品)和电子信息。烟台还有一些新兴产业,包括近几年要上的核电项目,甚至造船业。总体配套比较全面合理。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分散的经济体与貌似能达到均衡的产业分布,恰也容易制造出烟台经济面目的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