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节: 孩子,我们的心在一起(三)

三、父母,让我们的心找到归属

回顾我们的童年路

我们在人生第一站错失了太多。回到30年前看看我们的童年,有谁在两岁以前获得过这种无条件的爱,获得过这种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呢?

从我们的精神胚胎和生理胚胎形成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用生命的全部感受着这个孕育我们的人。在我们不断的体验中,我们时常感到,父母并不完全是因为相爱才拥有我们的,还有其他的原因:意外怀孕、想要男孩、传宗接代或是仅仅为了生育而生育。

如果我们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那我们在母胎里其实就已经开始感受母亲的忐忑与不安了,因为她对如何孕育一个生命几乎一无所知。如果我们是父母的第三个、第四个孩子,那我们在母胎里或许已经感受到,已有了几个孩子的母亲并不情愿留下我们,但是她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我们。所以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把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出生之后。也许那里是一片晴空,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怀着这种隐隐的被抛弃的感觉,我们终于等到了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原以为这里就是阳光,但是我们又感受到,迎接我们的并不是我们期待已久的爱。由于不是父母期待中的男孩,或者是其他的某些原因,我们盼来的是第二次被抛弃。

无论是想送人没送掉,还是已经被父母送给了别人,或者是虽然被留下,但背负了所有的内心创伤——一切都让我们再一次清楚而深刻地领略了被抛弃的感受。

但无论怎样,渴望被爱、被接纳、被欣赏、被尊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它将伴随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们依旧怀有一颗渴望的心,等待着有一天属于我们的爱的到来。

我们就这样默默地、顺从地、讨好地等待着。没过多久,我们听到了一个声音,“妈妈很忙,你需要在别人家寄放一段时间”,或者“你需要独立,去吧,到幼儿园全托吧,那里能让你像一名战士一样独立”。就这样,我们怀着失望和恐惧来到了新环境。我们依旧不放弃,因为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了老师那里。我们以为,那些老师能够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所以,我们甚至恍惚地叫过她们“妈妈”。但是不久,我们彻底失望了。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我们如何讨好这些大人,他们都无法知道我们的需要。我们就是在这种反复被抛弃的恐惧下,开始麻木自己,封闭自己,用一切防御手段来解决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以保护没有安全感的自己。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多么渴望父母的胸膛就像一座稳健的大山,随时随地提供给我们依靠,给我们力量,让我们轻松自信、身心舒展地去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期望总是落空。当遭遇无法面对的困境时,我们多么希望背后有一个声音响起:“宝贝,不用怕,你去做吧!妈妈在这儿,妈妈永远都爱你。无论怎么样,你都是最好的。”但这只能是一个梦想。于是,恐惧、不安、紧张时常侵袭着我们,我们不得不充满焦虑地左顾右盼。我们不仅无法获得安全感,而且还时常生活在谎言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抛弃。

我们寄人篱下,我们不受关注,我们内心孤独,这一切又有谁知道?直到有一天我们彻底绝望了,我们把那颗心远远地抛下,因为我们再也无法承受它那么敏锐的感受。我们慢慢让自己学会麻木。身心分离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我们原本可以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乐章,从此将出现不和谐音调。

也许我们太渴望拥有安全感,也许我们太需要关注。当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失望了。我们知道无法从这里获得我们想要的内心感受,于是我们幻想着,也许在外面的世界,可以找到我们企盼已久的那份情感。

当有一天,我们听到有一个男孩或女孩对我们说“我喜欢你,无论怎样,这辈子我都要和你在一起”时,我们眩晕了。我们盼望已久的那句话终于来了。我们的眼睛立刻被蒙敝,我们只能用耳朵来感受对方。我们放下自己的一切,因为我们觉得这就是爱。我们拿出所有,毫无保留地送给了对方,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那段日子,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不久,矛盾就凸显出来:我们发现,我们彼此都渴望获得对方无条件的爱,渴望获得对方全方位的关注。而这一切,又有谁能够做得到呢?我们怕失去对方,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了对方而失去自己,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第一次恋爱必定失败的原因所在吧!其实,我们内心深处仅仅是想寻找爸爸或者妈妈的爱。当第一次的恋爱失败后,我们以为是因为我们太小、太幼稚、太简单了,所以才会犯下愚蠢的错误。

有一天,我们以为我们自己长大了,成熟了,以为我们可以以一个成人的状态来面对爱情和婚姻。于是,我们开始以理性的态度,以宽容的方式,把我们所有能够给予的爱都给了我们所爱的那个人。在这种幸福之中,我们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但是,不知是上帝在戏弄我们,还是我们在戏弄自己,那段激情和新鲜过后,我们彼此都感到累了,我们开始互相抱怨,因为我们都觉得自己在付出,在给予,而获得的太少,太少。

工作的压力很大,生存的压力很大,家庭的压力也很大,这让我们更加强烈地需要从另一半那里得到一份关爱、一份理解、一份支持。但是,婚前曾经像“父亲”一样的关心,像“母亲”一样的体贴已经荡然无存。“父亲”变成了“儿子”,“母亲”则变成了“女儿”,这种角色的错位,让我们再次茫然了。我们又开始进入到一种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到哪里去的心境。

当我们反复体验这种感情游戏的同时,我们也会用另一种类似防御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爱情,内在的恐惧也让我们以防御的心态来对待爱我们的人。

我为什么总与人疏离

芳是一位聪明能干、办事利索的职场女性,她每到一家公司工作,总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重用。一年前,芳转到一家大公司,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被提拔为总经理,深得老板的重用,周围同事都很羡慕。但私下里,芳总是说,老板不怎么接纳她。这让大家很纳闷,也很不能接受她的这种说法。

芳来找我诉苦。听她述说了几次职业经历之后,我发现,其实每到一个公司后,芳都是受到老板器重的,但她的内心却总是觉得自己跟老板有些格格不入。她甚至羡慕自己手下的员工跟老板的关系那么融洽。

“小时候,妈妈和你亲密吗?”我问。

芳有些茫然:“亲密,怎么算亲密?”

“比如,你妈是否时常亲吻你、拥抱你,是否抚摸你?”

芳思索了许久,似乎在头脑里搜索这样的童年记忆。

“大一些的时候,是否记得妈妈很能发现你内心的秘密?”我又提示。

“我记不起了。小时候,我妈总是处在自己的情绪里,似乎不会太多关注我内心的秘密。”

这才是真相,我们很多人,不曾和父母亲密,不曾有那种亲密关系的体验,长大后,我们会发现我们也很难与其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建立那种心理上的亲近关系,不管是与老板、同事,还是爱人。不论对方怎样欣赏我们,接纳我们,我们依旧会担心被抛弃。

主导我们生命的“老板”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尽管每天都很努力地工作着,但突然某一天,却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给你带来想象中的成就感,内心顷刻之间充满了无意义的感觉,甚至觉得生活乏味。随着这种感觉慢慢地扩大,你将难以分辨:这种无意义感是工作,还是你自己?你似乎没有能力摆脱出来,只是在这种迷茫之中,继续周而复始地生活着。而这种现状,让你连带着增加了一份无助、无望的感觉。

静心想一想,你有一个爱自己的丈夫或妻子,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但是,当那种没有成就感、没有意义的坏情绪袭来时,为什么依旧会出现无望与无助呢?或许你会把它们归结为情绪。想着情绪就是一时的坏心情,过一阵就好了。但你有没有认真地想过,这种情绪为什么会经常地袭扰自己?

是什么位居我们生命的核心?是什么支配着我们的情绪和感受?

我们有5种核心限制性信念:第一,无资格;第二,被抛弃;第三,无意义和无价值;第四,无助感;第五,无望感。这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隐埋在我们生命的最深处,我们很少能够明晰地觉察到它们,但它们却是我们生命的“老板”,每时每刻都在左右我们的思想,牵制我们的情绪,主导我们的行为。可以这样说,它们弥散在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一次心理培训中,我经历了寻找内在限制性信念的体验。

培训的初始阶段,我们似乎一点儿也寻找不到这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但是,安静了几分钟后,在导师的引导下,我们回到了童年的许多感受上。这才发现,以上五种核心限制性信念多少都在我们的信念中停留着。无意之中,我们已经陷入这样的信念,但我们并不知自己怎么了!

当我们完全地放松下来,并且愿意敞开心灵,去接纳这些信念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寻找到这种感觉,而且能够迅速回到这种感觉当中,回到我们童年的生活情境里。

在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感受,确实存在于我们的核心信念中。也许是在童年的成长,也许是在青春期的被忽视,这一切,都让我们重新看待我们今天的信念。

当我认真接纳自己的信念时,我选择了一对一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改变这一限制性信念。我告诉老师,被抛弃的感觉经常会扰乱我的情绪。我记不起曾经什么时候被抛弃过,留下来的仅仅是全托与被他人代养的情景。这种情景本身并不清晰,但是留下来的感受却如此强烈。于是,我与老师产生了一段对话:

“回想一下你被抛弃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固定下来,然后请你反复描述被抛弃过程中的感受。你想想,“这种感觉给你带来的积极心态是什么?”

我很自信地回答道:“我必须坚强,我必须独立,只有这样,我才可以让自己在这个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

“你是否获得了这种能力?”

“是的。当然也会有脆弱的时候。”

“你脆弱的时候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我认真地想了想:“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

这个过程,让我一下子明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追寻的就是这种感受,非常渴望自己能归属一个人,就像重新归属母亲一样。但是有谁能够给我提供这种归属感呢?当我们童年没有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满足时,就会有太多这样的情绪困扰着童年的我们。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发现,如果我们学会将自己归属于自己,那么我们就不会再为缺失的归属感而难过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