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过摄影机、胶片的发烧友们都知道,要过瘾的话就得花大钱,便宜的玩法都淡如清汤,没味儿。
瞧如今玩视频、玩DV 的,摸出手机也能玩,发烧友们的游戏现在变得实在太没有门槛了,见不到功力的深度,更缺乏钞票的厚度,自然也就玩不出那几下子心跳来了。
要说心跳指数,从前玩“视频”可比现在过瘾多了,得逼迫自己咬紧牙关从口袋里摸出辛辛苦苦打工赚来的血汗钱来砸进去玩,钱少就玩8毫米的, 钱多点儿就试试玩玩16 毫米的,35 毫米当学生的基本上是不用去想它的,没你玩的份儿;这些说的都还只是在玩“胶片”, 要想发烧玩硬件—— 玩“电影摄影机”的话,那基本上你的家庭背景必须是花花公子以上。
电影摄影机自1874 年发明以来,经过了无数次技术更新换代,可谓经历了百年世界大战,最后,法国人、英国人、瑞士人、比利时人、俄国人…… 一个个都死去了,留存下来两个遍体鳞伤的斗士是美国的Panavision 和德国的Arriflex 。望着电影摄影机那乌亮乌亮的钢铁机身、晶莹透彻的玻璃镜片,听到快门马达均匀而安静的高速转动声音,再想想胶片感光化学反应的奇妙过程,没有人不会发出感叹,这电影摄影机身上聚集了最先进的机械、光学、化工、电子、精密制造…… 一句话,是人类科技发明登峰造极之结晶!等你创业成功腰缠万贯了,在你开着法拉利、劳斯莱斯招摇过市的时候,建议你顺便甩它十万二十万美元,买一台德国造的Arriflex,扛回家里去体验体验什么叫“发烧”和“感慨”吧。
抬眼望,虽然现在数码相机、电视录像机是日本人一统天下,但是在玩大钱的专业电影摄影机的世界大战中,日本人是从来插不进手的,听说过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或者张艺谋、顾长卫、吕乐、杜可风当中有谁用过日本人造的电影摄影机吗?
德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斗殴,美国人必定是最终的赢家。美国人不但有好莱坞这块得天独厚的稀有资源在手里,而且颠覆了游戏的规则。比如德国人还在到处卖他们的Arriflex,而美国人早已经不再卖Panavision 了,只租。美国人说,你丫这年头还卖机器?老子每天技术更新,配件换代,你跟得上吗?你买得全吗?你今天花大钱买回家的机器老子明天技术换代就让它变成一堆废铁!你还不如租我机器,我随时提供你最先进的设备让你玩去,你永远不会过时、不会落伍,还省钱省心。于是好莱坞的导演和摄影师们一呼百应全用上了Panavision,德国人的Arriflex 只能在独立制片或者第三世界的导演中寻找生存空间了。
这电影摄影机的游戏还剩下什么可玩的呢?世界的格局就基本上是这样地铁定了!
***
天无绝人之路,天算不如人算,地球怎么可能会在两个寡头的手心里停滞不转了呢?瞧,这不来了个大款叫SONY,在这电影摄影机世界大战的干柴上浇了一桶油,点燃了一把火,SONY 将当年偷袭珍珠港重新回放了一遍,手腕儿如出一辙。
日本人看准了好莱坞的历史潮流必定是从胶片转到“数字化”,SONY 在靶心中央贴上了老卢的人头像(老卢:乔治·卢卡斯),SONY 的老板三顾茅庐,不不不,三磕豪门,宝马香车给老卢运去了一车队又一车队的金砖,终于把富可敌国的老卢的嘴角给撬动了,老卢一个字“Deal!” 决定把自己的封山之作《星球大战》之三集前传的拍摄重任,放在SONY 的数字电影摄影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