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吵架,夫妻两人也得说话啊。一句话也不说,我都快要崩溃了。我又吃不了你,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
我见过很多在“夫妻论剑”过程中因为丈夫不再跟自己说话而束手无策,甚至一度怀疑丈夫得了自闭症的妻子。不说话就可以称之为“自闭”吗?结论是肯定的。
所谓“自闭”就是锁上自己的心门将自己孤立起来。虽然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产生自闭的真正原因,但是从心理因素方面来讲,可以分析为自闭是由于孩提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遭受了不能承受的来自外部的伤害,继而采取的一种通过把自己的心门关上,以使自己不再受到伤害的生存战略。当孩子长大后,“拒绝”就成了他们最“常用”的一种情绪。然而,拒绝也是让别人感到愤怒的元凶。
世界上,玩具产业之所以这么庞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玩具和人类的“拒绝”行为存在关系。与人打交道的时,总是要面临被拒绝的风险和尴尬,而玩具永远都不会拒绝你。玩具不论何时都会欢迎我,喜欢我,永远忠诚于我,所以,玩具就成了人们身边最好的伴侣。
按照这种观点,自闭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形成的。不管多大的小孩,他们身上出现的微笑反应或者咿呀学语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引起别人注意,如果此时孩子身旁的人没有发现孩子的这种渴望与人交流的眼神,或者对孩子的表现没反应,孩子自然会遭受到这种名叫“拒绝”的感情的伤害。如果大人对孩子的这种不予理睬的“拒绝”发展到“冷遇”,势必会对孩子造成莫大的影响,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就只好关上心门,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这样就会呈现出前面我们提到过的那种情况:虽然身体已经发育的完美无缺,但是心理发育却停滞在了自闭状态。学者马勒就认为严重的儿童精神疾病都可以用这一观点解释。儿童自闭症发生于心理发育的自闭阶段,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共生期密切相关的疾病。
所以,如果夫妻双方中甲对乙的行为无动于衷,出言不逊或者使用暴力,那么乙在潜意识下就会马上形成一种防御体制,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他都不会动口。即使配偶在那边已经吵翻了天、把自己骂了个狗血淋头、激将、催促也无济于事。
具有自闭倾向之人的问题在于即使受到好的刺激他们也难以接受,因此他们会变得更加孤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他们始终停留在这种状态上——只做自己感兴趣的某件事,而且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称赞。
对于自闭的人,再好的东西发生在他们身上,也发挥不出相应的正面作用,反而也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孤独。在内表现为沉迷于自己的最爱不能自拔;在外表现为不能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称赞。即使别人完全是出于善意在与自己相处,他们也不能正确地接受,反而会无缘由地发火。这种现象在相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理论中叫做“折扣效应(discount)”,意思就是说,别人对自己明明是一片好意,自己不仅不能全然接受,甚至还会排斥,——人与人之间就出现了一种“贫益贫,富益富”的极端现象。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他们会很容易容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而与此相反的是,从小在缺乏爱的环境里长大的人,他们本应更加需要爱才对,但是他们反而把到来的爱拒之门外,这样本来就不幸的他们会更加不幸,本来就自卑的他们会更加自卑,愈是这样,愈要拒绝别人的好意——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多么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