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充告赵王:小人物向上爬的艰苦(2)

在汉代,平民告藩王是惊天动地的大案。旁观者都不看好,江充则信心十足。

果然,长安的官府听说有人告赵王,没有阻拦,直接报告了汉武帝。汉武帝希望听到官吏汇报之外的有关赵王的内容,对赵王这个哥哥戒心满满,先入为主地接受了江充的控诉。他耐心地看完江充的长长诉状。江充的文章写得很好,把案子说得很清楚,塑造了一个罪恶滔滔的太子丹的形象。汉武帝阅完大怒,下令包围赵王宫,收捕赵太子丹,严厉处治。太子丹很快被判死罪。刘彭祖为了救儿子,上书称:“江充是个在逃小吏,以奸诈欺罔,激怒圣上,志在报复私怨,虽烹之醢之,计犹不悔。臣愿挑选赵国勇士,从军征伐匈奴,极尽死力,以赎太子丹罪。”赵王服软了,交出了军队,汉武帝的目的达到了。太子丹被免了死罪,废黜太子位。

案子结束后,汉武帝对诉状的大胆、得体和通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看原告是一介平民江充,好奇地下令召见。江充不是官,不需要穿统一的官服,理论上爱穿什么就能穿什么。接见的那一天,江充别出心裁地穿着纱袍,围着裙裾,戴着插有羽毛的步摇冠,加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汉武帝一见就称奇,对左右说:“燕、赵固多奇士。”谈话中,汉武帝发现这个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头脑清晰、回答干脆,很欣赏。汉武帝问江充如何应对强悍的匈奴人。江充回答说:“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外交错综复杂,难以预测,最管用也最核心的原则就是见机行事、因变制宜了。江充对匈奴问题没有专门研究,但有这样的见识完全是头脑清醒的体现。见汉武帝对匈奴问题头疼不已,江充自愿要求出使匈奴。汉武帝正愁找不到合适的使者(匈奴人常常无故扣押汉朝使节,朝野大臣视之为畏途),见江充主动请缨,大为激动,当场应允。江充顷刻跃升为帝国使节,初步实现了当官的夙愿。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把江充的名字列在了忠臣干吏的名单里。

如果说状告赵王是一次豪赌,江充取得了彻底的、巨大的胜利。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江充的迅速窜红,证明他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汉武帝的心理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已走上了正轨,各项制度和大臣们都循规蹈矩,在雄心壮志、作为不断的汉武帝看来,不满的就是整个朝廷浑浑噩噩、僵化不前。江充言行符合刘彻期望中的大臣形象,带来了一股清风。他这样的异类分子最容易出位了。

巨大的成功让江充感悟出了两点经验:第一就是底层百姓要想在官场上飞黄腾达就必须效忠皇帝。“效忠皇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自保和发达之道,要想皇上之所想,急皇上之所急。第二,单单和皇帝保持一致是不够的,还要发挥能力为皇帝办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忠诚71 下属只能是上司的应声虫,反而会拖累了上司。江充不想做那种人,决心继续揣摩汉武帝的心思,办事,办好事。

江充就把出使匈奴的差使做得很好,归来后向汉武帝提供了许多匈奴的情况。汉武帝很满意,破格提拔江充为“直指绣衣使者”。直指绣衣使者也叫作绣衣直指御史,是西汉侍御史的一种。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使者出使时持节仗,穿绣衣,以示特别和尊宠,表示这是皇帝派出的专使。绣衣使者的官位很小,又不是常设官员,看起来权小位低,但因为是汉武帝为办理专案特设的,直接向皇帝负责,很能震慑大小官员。而汉武帝交与江充的具体任务就是督察贵戚近臣们奢侈逾制的事。

江充的这个使者做得怎么样呢?后世的评价者批评江充只会“卖直邀宠”,大致是说他这个人立功心切,做事不讲情面,专找显贵大官的麻烦。他把主要精力用来纠劾驰道犯禁的贵族。驰道是按照“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修建的高等级公路,专供皇帝驰行,臣民不得使用。皇帝一个人用,驰道的利用率就很低,浪费了那么好的硬件,日常交通,贵戚大臣往往犯禁占用驰道。官府乃至历朝皇帝也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江充却奏请汉武帝,今后若有在驰道上犯禁的,便要将车马没收,把人送往征伐匈奴的军队去。汉武帝觉得这是维护帝王尊严的大好事,批准了。江充便在驰道上布下了一张黑网,大肆捕捉驾车驶入驰道的车马,逮捕了大批贵戚及其子弟,其中包括汉武帝的姑母、陈皇后的母亲馆陶长公主和汉武帝长子刘据。江充将许多贵戚子弟押送到由皇帝直辖的北军服役,列入出击匈奴立功赎罪的黑名单。于是“贵戚子弟惶恐,皆见上叩头求哀,愿得入钱赎罪。”汉武帝同意贵戚人家以钱赎罪,一下子收入了数千万的财富。当时官军正在为军费发愁,江充既维护了皇帝的尊严又解决了军费难题。江充还严令门卫禁止达官显贵自由出入宫殿。汉武帝更喜欢江充了,认定他忠诚正直,奉法不阿,决心重用,再?破格提拔他为水衡都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