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技术分析不适合于中国市场”?

关于技术分析,国内还有另一种说法大行其道:“西方的技术分析有可能不适合于中国市场”,其含义是说“即使有什么不应验的情况,也不是分析方法的错,而是市场本身不对”。印度哲人奥修有句名言:“当鞋合适的时候,脚就被遗忘了”。可惜他没说:当鞋不合脚的时候,应当算是谁的过错?是怪我的脚长得不好?还是怪他的鞋做得不合适?

那么,中国市场究竟有什么“中国特色”以至于不适合于西方的技术分析方法呢?公认的一点就是国内市场上影响价格的非市场因素比较多,说白了就是政策性干预或类似的影响因素多一点。就算是这样吧,但我不明白的是,据说技术分析之所以有效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市场包容消化一切”,令技术分析派沾沾自喜的恰恰是:“能够影响某种商品期货(当然也包括股票——引者注)价格的任何因素——基础的、政治的、心理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实际上都反映在其价格之中”,他们只需要“研究价格就足够了”,价格就是“所需的全部资料,而理由、原因等无关紧要”(约翰·墨菲,《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第2、3、4页)。我一点也看不出国内的“非市场因素”有何理由被排斥在上述“任何因素”之外。当价格发生某种变动时,技术分析派本来就不需要过问是由于政策干预还是闹地震或其它因素造成。那么,凭什么说“非市场因素”会妨碍技术分析在国内市场的运用?

如果“非市场因素”比较多,受影响的应当是以研究市场供求关系为手段的基础分析,因为,当政策性干预或其它“非市场因素”过多的时候,本来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应该下跌,但人为因素却可能使价格不跌反涨。对于这种情况,供求状况与价格涨跌的正常关系被打破了,通常的基础分析当然无效。这本来恰恰反过来给技术分析(以价格本身为研究对象)以“更胜一筹”的施展机会——我不明白这怎么会成为技术分析不管用时的借口?

尽管如此,为了避免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不必要的纠缠(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我在后面的所有论述都是针对技术分析本身的逻辑关系而言的——其中见不到诸如“某种方法在国内某个市场不适用”这类字句。因此,在这里可以明确地讲,如果我在论述中指出技术分析及其某些具体方法有何不妥的话,那么,我是针对其本身而言的,而不是因为它在某个市场适用与否。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