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多远

中国国内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但直到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前,人民币国际化并未真正成为中国政府考虑的选择。一般而言,只有发达国家才有将本币国际化的强烈动机,而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和人均资源拥有量均相当低,而且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策略,因此缺乏推动本币国际化的强烈意愿。

自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明显由冷转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民币已经提升到国际化的程度了。因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稳定确保了人民币的升值,颇具价值的人民币正在大踏步地迈向国际化。

2009年9月17日,“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表示,2011年人民币区域将会取代日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货币区域。对于建立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超主权货币的提议,蒙代尔称,特别提款权是无法成为世界货币的,但可以往这个方向走。目前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中应纳入人民币,人民币占比可达到10%。

那么,真如蒙代尔所说的2011年人民币能成为第三大货币的话,人民币离国际化目标还有多远的路呢?事实上,人民币国际化包括三层内容: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也就是说,人民币只有达到这些标准,才能称得上真正实现了国际化。

2009年7月6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已经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中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有利于降低汇率波动风险及相关汇兑成本,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跨出的关键一步。就此,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认为人民币已经“半国际化”。一方面,部分边境贸易已经在用人民币结算;另一方面,银联卡在国外很多地方可以使用,这也是以人民币进行的贸易结算。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国际货币。

当前人民币作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结算货币并不等于人民币完全替代美元,还要看进出口企业对人民币的认受度,还有未来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在资本项目没有开放的背景下,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中国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市场还不十分成熟,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说,“政府应考虑允许外国购买中国国债和公司债券,这就涉及到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

因此,只有资本账户开放那一天到来,人民币国际化才真的不远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