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3)

这种做法一直就极其令人沮丧地失败,在信息时代充分到来的今天尤为如此。其原因就在于,对于维持一种长期的关系来讲,诱引最终只是一个很糟糕的工具。我们所涉及的方面是人与某个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有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我还是个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时,曾经很努力地讲授了一系列激励人心的课程。我讲的这些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这样好让选修我这科入门课程的本科生产生动力,去学一门大部分学生普遍觉得既难学又枯燥的课程。有一天,有位高年级学生来到我办公室,说要跟我谈谈。“你把我的生活给毁了。” 他说这话时,语气中透出来的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是悲哀。“这是怎么回事?”我问道。“我上大一时,选了你的课。你把物理学讲得那么趣味横生,我才决定选物理学作为专业。直到上了高年级,我才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对这个科目兴趣不大,我的才能和目标是在别的方面。就是因为你,我的整个大学都给浪费了。”

事实上,产生效果的教学诱引只是例外情况,而非普遍情况。大部分时候,它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那么,内在动力若不是来自从外部寻找方法并把动力灌输进来的某个人那儿,那它又是来自何方呢?事实上,我们当前的知识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回答这一关键问题。作为我们内在驱动的生活目标和激情的来源依旧是个谜。有人会把它追溯为基因,有人说是父母或家庭的影响,有人说是同龄人,有人说是接触了榜样,有人说是偶然的生活经历,有人说是超自然的灵感。不管来自何方,其存在绝对无可否认,通常从最早期的童年时代就可看出。

思考一下下面的真人轶事。有一天,我们带着两岁的儿子去本地动物园玩。我们计划去的地方保证能给他带来快乐。毕竟,哪个孩子不喜欢去动物园呢?我儿子爱看书上动物的图画,他知道我们正在带他去看活生生的动物的途中。我们刚刚走下公交车,他就注意到动物园门口铺着鹅卵石的人行道,于是马上坐下来看那些图案。整整一个多小时,他都全神贯注地盯着那些鹅卵石仔细地看啊看的。我们根本没迈进动物园一步。

他对图案的这种喜爱来自何方呢?据我们所知,当然不会来自他此前遇到过的任何东西。这是一种全新的喜悦,纯粹偶然地呈现在他的眼前。这种喜悦与他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产生了共鸣。长大后,他成为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摄影师,兴趣尤其集中在周围世界呈现给他的形形色色的图案上。这种明确的内在动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大部分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类似——可能不这么异乎寻常——的经历。致力于发展孩子兴趣的教育体制,其关键作用是为孩子提供一种环境,使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各式各样的内在动力发展成为积极的爱好。这种作用并非成年人企图以自己希望孩子所具有的动力来替代孩子身上本来带有的那些内在动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