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察变

《周易》讲“时”、“位”,既有宏观的审视,又有微观的把握。比如《周易》强调“知几”,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时”、“位”中的时机、机遇、契机、转机等问题。《系辞传》中说:“几者,动之微也,吉凶之先见者也。”“动”,就是运动,这里可以理解为发展变化。“微”,就是细微,这里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或萌芽。《周易》认为,这种苗头或萌芽虽然“微”而似无,但却能够预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是吉是凶。而《周易》作为一部忧患之作,一部教人趋吉避凶之书,其目的正是要帮助人们“知几察变”,在“动之微”之时就处于主动的地位,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各种事变。

13﹒1

照《系辞传》中的说法,《周易》是一部“研几”之书。其曰: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意思是说,《周易》是穷究幽深事理而探研细微征象之书,只有穷究幽深事理,才能会通天下的心志;只有探研细微征象,才能成就天下的事物;只有神奇地贯通《易》道,才能不须急疾而万事速成,不须行动而万理自至。

在这段话中,作者提示了“深”、“几”、“神”三字,这三字,一体贯通,联系密切。正因为事理深奥,所以它的征象几微;正因为事理深奥,征象几微,所以它的变化神奇。可以说,“深”、“几”、“神”是一体之三面,而《周易》正是探研并彰显此一体三面之理的著作。于是,《周易》也就成为包含深奥之理、几微之象、神奇之道的宝典。

那么,圣人是如何用《周易》探研并彰显此一体三面之理的呢?《系辞传》中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大意是说,圣人发现天下幽深难见之理,就用具体的卦象比拟其形态,象征其特性,所以称之为象。圣人发现天下万物变化不息,就观察其会合贯通之处,以利于推行社会之典章制度,于是撰系爻辞来论断吉凶,所以称之为爻。但是圣人论述天下幽深难见之理,不搀杂主观偏见;论说天下万物运动的本质,不乖违无据。他们总是先比拟物象,然后再言说其道理;总是先审议物情,然后再揭示其运动,通过比拟审议,然后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第二段引文与第一段引文的意思大体相同,是说圣人用以穷极天下幽深难见之理的是卦象,用以鼓舞天下奋进振作的是卦爻辞,促使事物交感化裁的是适时之变,推动事物生生不已的是条顺亨通,显明《易》道的是人的智慧,默契《易》道、信而有成的是人的德行。

由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周易》探讨几微之理的方法是观物取象,设卦系辞。然而,几微之理“深”而“神”,没有足够的智慧不能“神而明之”,没有足够的德行不能“默而成之”。所以《周易》强调在观物取象、设卦系辞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恶”、“不可乱”和“拟议”三个环节。就认知的层面说,“观物”的过程就是收集感性材料的过程;“取象”的过程就是知性条贯归纳的过程;“系辞”的过程就是理性综合的过程。而“不可恶”、“不可乱”和“拟议”则是这三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13﹒4

“知几察变”,目的有二,一是防患于未然;二是因变而变,找准自己的位置。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永远使自己立于恰当有利的位置。关于这种智慧,我们还可以举老子《道德经》中的看法。当然,老子的观点与《周易》颇有区别,但正因为有区别,才可以形成互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启发。老子关于这方面的智慧,可以称之为“柔弱胜刚强”与“知雄守雌”。“柔弱胜刚强”,强调的是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如何用自己的智谋改变它;“知雄守雌”,则强调在形势有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如何用自己的智谋守住它而不使之改变。应该说,这种智谋,如无知几察变的功夫,是绝对用不了的。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这是以水为喻,强调柔弱之能胜刚强。那么,柔弱如何胜刚强呢?老子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这是说,将收敛必先扩张,将衰弱必先强盛,将废毁必先兴旺,欲夺取必先给予,以此促进强大的事物尽快走向反面,从而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关于知雄守雌,老子指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意思是说,最完满的状态好像是有缺陷,其作用却不会衰弊。最充实的状态好像是空虚的,其作用却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有些弯曲,最灵巧的好像有些笨拙,最雄辩的好像有些木讷,最盈足的好像有所亏损。这是强调,在正面的状况中包含有反面的因素,只有容纳了正面之反面,才可以达到完备的状态,而不使之走向反面。应该说,老子的这种智慧是有特色并十分深刻的。它可以与《周易》的智慧互相发明,以对我们的处世为人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