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的启示(1)

现代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显示出了极大的局限,先进的医疗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注重分析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反思;而在遥远的东方,一种崇尚整体性思维,重视人体全面平衡的医学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1971年7月,中美两国经过几十年的敌对,终于迎来了外交上的破冰之旅。《纽约时报》记者詹姆斯·莱斯顿陪同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访问中国,不幸得了急性阑尾炎,中国医生给他做了阑尾切除手术。术后莱斯顿腹部疼痛,这时,中国医生并没给他采取任何西方式的药物治疗,而是用针灸刺激穴位,迅速缓解了他的疼痛。美国《时代周刊》在首页报道了莱斯顿成功接受针灸治疗的消息后,西方世界一片哗然。他们惊叹于中医的神奇,也纷纷渴望了解中医穴位和经络的秘密。

中医与西方现代医学一样,也有自己的哲学基础,中医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思想。这一思想是中国人认识事物的基础,来源于《易经》,它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敛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中医认为,人体保持阴阳和谐平衡就不会生病。若阴阳失去了平衡,疾病就一定会产生。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身体内阳气不过分,阴气又不缺少,一直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那么,什么疾病都不会发生。此外,中医还讲五行。“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的运动,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属性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属性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动态平衡。

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中医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宏观角度动态地研究人体内部以及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阐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疾病的治疗、预防和保健之中。在阴阳五行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来分析、研究、探讨和判断人体内各个脏器的生理状况及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使人体得以康复。中医独特完整的理论治疗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不采取孤立静止看问题的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念。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比如季节的变化、地区的差异等。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也就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中医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念。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疗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治疗方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