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冥冥之中的力量:同时性理论(1)

前面已经说了,巧合证明一切,却又什么都证明不了。我们这就再看两个巧合的例子吧,或许还能有所启发。看过之后,我们再用第?种关于运气的科学型理论进行分析。

这第三种理论,不同的支持者给它贴了不同的标签。有人叫它“同时性”,有人叫它“序列性”,还有人叫它“聚集效应”。为避免混淆,我们还是统一称之为“同时性理论”好了。

比起随机性理论和心灵理论,同时性理论得到的科学尊重相对较少(这么说还算客气的)。多数随机论者都会主张,同时性理论不能和前两者并称为“科学”。他们会敦促笔者将它归为“超自然”或“神秘主义”理论。

他们认为,这么归类就是把它降了级;有趣的是,神秘主义和超自然的信徒倒会觉得它会因此升格。对我来?,大概两样都不是吧。这无非分类上的修正,不算戴高帽,也不算踩一脚。把同时性理论归在“科学”名下,是因为它虽然偶尔流露出神秘主义的调子,但主旋律还是西方实用主义、科学的。

为了解释运气(或试图解释),同时性理论更多依赖的是物理学、数学和其他受人尊重的科学术语,而非神秘主义的那套说辞。

我们这就来看看能从中得到什么教益吧。

指纹识别与同时性理论

第一个巧合是联邦调查局局长克拉伦斯·凯利告诉我的,这是个相当古怪的巧合,在华盛顿调查局总部工作的多数人都知道,在存有1亿6千万份指纹档案的鉴识科?是无人不知。访客一旦问起为什么要在这些又黑又小的指纹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时,工作人员就会说出这个故事。

我和凯利进行过一次漫谈,我们谈到了FBI的前景和忧虑,谈话中我就问到了这个问题。凯利是个亲切的大个子,六十四五岁,长着一张和善的方脸,下巴很宽。听到我问指纹的事,他咧嘴笑了,那是喜欢精彩故事的人才有的笑容。接着,他往椅背上一靠,点上一支烟,问道:“你听说过威尔·惠斯特没有?”

“没有。”

凯利听了很高兴,接着便说起了这个故事。他说,在19世纪初,刑案调查逐渐成了一门科学。之后的一个世纪里,警察和法医学家都致力于案犯的识别。假设在调查刑案时找到了一名目击证人,他说案发时见到一个叫乔·史密斯的在现场出没,那么你该怎么确定他说的是事实呢?如果有个警官跑过来说:“哦,这个史密斯我认识,是个惯犯了,我以前抓过他。”但史密斯却说他连警察局里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那么,你该如何查出真相呢?19世纪的犯罪学要的是排除巧合的方法。光说“我认得这张脸”是不够的,因为许多人都长得差不多。更离奇的巧合警察也不是没遇到过:有时,两个人不但长得像,穿着和嗓音也差不多,连姓名缩写都一样,他们在诸多方面都有巧合的相似,连最敏锐的证人都会搞错。于是犯罪学家就纳闷了:有哪个特征或哪组特征,是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的?有什么无法复制的特征能用来有效地排除巧合?

1870年左右,法国人类学家阿尔封斯·贝蒂荣找到了一个答案。以他命名的“贝蒂荣人身测定法”靠头骨尺寸和其他部分的骨骼测定来鉴别真凶。贝蒂荣亲自做了上千例测定,警方又在19世纪的后30年进行了上万例实验,结果似乎表明,骨相就是犯罪学家寻觅良久的人类的独有特征。接受贝蒂荣法测定的对象中,没有两个人的数据是完全相同的,只要测定足够精确,连双胞胎都能找出差异。不仅如此,贝蒂荣还证明了某个特定当事人的数据能归纳成公式,一旦成年,公式就会保持不变。

巧合的主人公威尔·惠斯特于1903年登场。他的历险宣告了贝蒂荣测定法的死亡,并促使办案人员普遍接受了现代指纹识别法。

当时,惠斯特被判重罪,押往堪萨斯利文沃斯的联邦监狱服刑。问到以前的犯罪记录,他矢口否认。他也知道,对二进宫的人,不但狱方的态度没那么客气,获得提前假释的几率也比初犯要低。于是他一口咬定自己在这次犯案前一直是守法良民。然而,为惠斯特办入狱手续的档案记录员觉得他看起来面熟,于是取出卡钳,用贝蒂荣测定法测量了他的尺寸,然后又去检索了用贝蒂荣测定法索引的档案库,寻找和他匹配的数据,结果成功寻获。他抽出那张档案卡,上面的名字正是“威尔·惠斯特”。

“还说没服过刑?”记录员说,“这张卡片说你在撒谎。你不但服过刑,而且就是在利文沃斯这儿服的刑!”

“我这辈子就没见过这地方!” 惠斯特抗议。

“要我相信你的话,就得相信存在这样两个人:他们不仅贝蒂荣数据相同,连名字都一样。这再过十亿年都不会发生!”

“可就是发生了嘛!” 惠斯特喊道。

实际上,它的确发生了。狱方终于听取惠斯特的抗议,开始复查,一系列巧合随即浮出水面,它们巧得叫人震惊,叫人难以置信。原来真有另一位惠斯特,他已经在利文沃斯待了很久,复查时也还在,他因谋杀被判终身监禁,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了。两名惠斯特被带到一处比较,两者在面貌和体征上的相似令人震惊——简直和双胞胎兄弟没什么两样。如果现在给各位看两人的侧面和正面相,各位是绝对分不清谁是谁的。

当时正巧有人在利文沃斯推广指纹识别的新理念,于是把这宗奇案视作了绝佳的机会。他取了两人的指纹进行对比,结果毫无相似。

就这样,指纹成了刑案鉴识的优先方法,迄今为止,它都是排除巧合的最佳证据。注意“迄今”两字——指纹无法彻底杜绝巧合,从理论上看也如此。可能是明年,也可能是一百年后,或许就会出现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根据概率论的头两条定理,这是迟早的事。)但就FBI所知,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还没出过这样的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