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患者面谈时常会听他们说,“真是无法理解”“我不会那样的……”之类的话。他们希望世上所有人都合乎自己的心意,希望别人的想法都跟自己差不多,不用特意去解释什么就能够心灵相通。也正因为如此,对不顺自己心意的人们,他们会感到格外失望和愤怒。他们特别想读懂别人的心理,却又往往按照自己的逻辑去解读别人的内心和想法。
直到现在智友也无法理解自己的朋友。“我已经说过我遇到困难了,而且心情不好,她怎么还能在我面前这样兴高采烈地谈起自己的恋爱故事呢?我从来不会那样……”她暗中有种遭到背叛的感觉,感到十分愤慨。有时候她评价单位的上司也一样,“作为上司至少得起个模范带头作用吧。我搬着一大箱重物,他却抄着手,在一边轻闲地站着!”一想到这些,智友就变得更加恼火,连陈年往事也层出不穷地浮现在脑海里。“妈妈也一样。作为母亲至少应该在女儿累得连饭都咽不下去的时候,在旁边照顾才行啊。怎么可以把商店交给我,自己却跑出去旅行呢?而且为了看商店还要让我向公司请假!”她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愤慨——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为什么会这样?
仔细研究智友所说的话,就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作为……至少”或“换我的话就会……”。智友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认为别人的情绪都跟自己有关。一旦公司的上司有点生气的话,她就会想“是不是我的缘故呢”“肯定是因为我发火”,自己把自己推进烦恼的旋涡之中。这种做法其实是按照自己的逻辑来推理别人的想法,有时候并不适用。这世上到底能有多少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呢?的确会有,但不管怎么相似,只要双方稍微加深一些了解就会发现彼此不相同的那一面。因此,用自己的喜好和逻辑去要求或者推理别人都是不合理的。
人们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灵魂,各自脸庞上都刻着属于自己的经历与往事。我们会碰见许许多多不同的灵魂,相互观望对方的脸庞,我们可以从彼此的眼神和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读到曾经的故事。在这过程中,爱与恨,开心与伤心,幸福与不幸都会像染料一样混杂在一起,把我们的生活绘制成一幅意味深长的画作。
当然,可能我们也碰见过跟自己想法一样的人。比如,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那时,妈妈把我们抱在怀里。我们笑,妈妈也开心;我们生病,妈妈会为我们伤心、焦虑;我们哭,妈妈马上就会知道我们到底是肚子饿了还是尿了裤子。但很可惜,那种幸福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说到底,在无意识当中我们依然在留恋过去,固执地认为互相爱护就要完美一致、毫无差异。所以,恋人、夫妇、父母与子女之间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大吵大闹。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深爱着的人竟然和我如此不同,甚至因此感到愤怒,感到绝望。
此时,我们需要做一个逆向思考。假如世上的人都和自己一样,真的会那么好吗?不好。如果是那样,这世上的任何人都无法帮你矫正内心的矛盾与不和谐,你也无法发现只属于你自己的特点。当你无法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分别时,就会最终在生活中失去自己。
幸亏,这世上的人都是如此不同,我们才可以持续地从他人身上找到新鲜感;并在不断的新发现中享受幸福;还可以在互补与相互忠告中成长,与多样的人群建立变化不定的关系,并在此关系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当然,理解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在接受他人时会有种自己的领域被侵犯、被占领的不安,强求他人认同自己的想法时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反之,如果互不强求,而是互相认同、互相接受的话,我们的私人世界不但不会被侵犯,还会变得更加宽敞。承认、接受多样性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宽敞,更加富有弹性。
在理解别人之前,我们得先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一下。这会让我们一直感到不安的因素全部消失。我们对对方的了解太少,所以才会感到不安和害怕。如果我们能够仔细观察对方,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下的话,就会理解既不同又有些相似的他,就可以消除不安,享受彼此间的差异,建立沟通顺畅的人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