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人,他们的内心无不有着光明与黑暗、信任与怀疑、爱与憎……
——温立光 加拿大灵性作家
人类最古老的智慧认为:?个人都有双重性,我们既是圣人,又是罪人。
牧师问孩子们:“要是世上的好人都是红色的,坏人都是绿色的,那你会是什么颜色的?”
小琳达歪着头,仔细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满脸兴奋地答道:“牧师,我是花色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红色和绿色的混合体,既是好人又是坏人。优点和缺点参半,这就是人的本性。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是神,然而,人又有很多可能性,我们拥有超越时空限制的智慧和爱,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人总是处于这样的困境——我们渴望本质上超越我们的东西。
长久以来,人们不断述说着自己面临的这种困境。古希腊人说,人次于神、好于兽,二者兼而有之。有一个神话很有意思,这个神话说,有一种残暴的动物,一天,它吃了一名未成年的神,于是,体内便残存了那么一点点神性。由于这一点神性,后来,这种动物就变成了人。
在《沉想录》中,作者这样写道:“人是可怜的,也是伟大的。人常常被困于虚无和无限的两难境地,自我正是结合了灵性的无限和血肉之躯的有限。”二十世纪的哲学历史学家巴雷特说:
“人占据了宇宙的中心位置,他介于有限和无限之间:相对于虚无缥缈,人包罗万象;相对于包罗万象,人又是虚无缥缈。这种两面性,正是人的主要特征……无疑也是有限人类的一个典型形象……人的局限让人成为了自己。”
美国神学家尼布尔说:“人站在天性和灵性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人受着天性的制约,另一方面,作为灵性,人又超越天性和自我,是自由的。约束和自由、制约和无拘无束相伴相随,如果人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陷入苦闷和焦虑。”
人始终处于无限与虚无、光明与黑暗、确知和茫然之中,因此,人的内心总是混乱不堪。“兽性”和“神性”,是人们在描述自己内心矛盾时的一个经典比喻,用现今时髦的话说,就是人的内心同时具有“至善”和“至恶”两面。倘若否认?这一两面性,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没做成天使反倒成了魔鬼。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成为神,必先做坏人。”而佛陀的两句话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先举起屠刀,怎能放下?不先在苦海,怎能回头?
人类学家欧内斯特对人类的两面性深感苦闷,他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道:
“人是满口胡言乱语的神。”
人总是在希望和困难之间进退两难,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徘徊。让我们来听一听发自内心的声音:
“我给搞糊涂了。”
“我烦死了。”
“我浑浑噩噩,稀里糊涂的。”
“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
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矛盾心理,所以,常常会陷入痛苦之中,使我们无法在成功中找到满足,无法从失败中获得智慧。人们鄙视自己的不足去追求完美,就像踏上了一块跷跷板:一头是自爱,一头是自憎。无论哪一头翘起,都会令人痛苦。人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为的是获得些什么,留下点什么。如果将世界和我们自己一分为二:不是善,就是恶;不是对,就是错;不是神,就是兽;不是天使,就是魔鬼……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心理上的平衡,最终从生活的跷跷板上甩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生有起有落,人性有善有恶。在人们的内心黑暗总是伴随着光明,善良总是伴随着邪恶,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既不是神也不是魔,二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