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人间正道是沧桑(4)

鲁迅是典型的1号,爱批判。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年轻的时候,他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东渡日本学习医学。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不太好,被西方人称为“东亚病夫”,鲁迅认为,救国莫过于先强健国民的体魄。这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那就是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列强欺凌,中华民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1号看到环境变差、形势不好的时候,就会站出来,寻找改革的方法。

当然,这里的“改革”,指的是改变,包括改良和革命,目的就是将不好的改好,把有问题和漏洞的改正和完善起来。在环境好的时候,在没有问题的时候,1号不一定会成为批判者,因为情况已经很好了,没有可以批评的地方。这个时候,1号会成为一个敬业的执行者,甚至监督别人执行,发现不对的地方,他还会指出来。

我们都知道,鲁迅后来弃医从文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次在学校上课,他看到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时事片:一个中国人被当做俄国的间谍被日本人给抓住了,绑在柱子上,要被杀头。旁边围着许多中国人,像看马戏一样,非常冷漠,非常麻木。这件事使鲁迅意识到:光有健康的体魄,是救不了国家和民族的,要想挽救积贫积弱的国家,必须提高民族的素质,而提高素质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文艺。所以,后来鲁迅一直用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民族劣根性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热忱。

《呐喊》是他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那是他愤怒的火山大爆发。小说集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比如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药》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发人深省地剖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另外,他在《新青年》上也发表了许多批判性质的文章。有人说,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如匕首。他是揭露和挞伐封建思想和专制制度最深刻最彻底的一位现代作家。

1号批判、批评的方式方法都非常独特。别的号码一般是看不下去了,直接骂人,1号比较善于损人。

比如说,他用“媚态的猫”,“比主人更厉害的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的巴儿狗,“耸身一摇,将水点撒得人们一身一脸”的落水狗,“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吸人血要先哼哼地发一通议论的蚊子”,“嗡嗡地闹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又总喜欢一律扯上一点蝇头”的苍蝇,“脖子挂着一个小铃铎,作为知识阶级的徽章”的山羊等动物,来比喻那些“坏种”、“屠杀者”、洋奴买办、伪君子、帮闲文人、政治流氓、文化特务、社会渣滓、小资产阶级等,比喻生动、恰当、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讽刺意味,加强了理论的说服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