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我的市场我做主

西方大国在不断刷新传统领域国际标准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新领域国际标准的争夺:一是集中在健康、安全、环境等社会公益性领域,该领域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ISO、IEC的战略方向,西方大国当然视其为标准战略的重点;二是集中在信息、生物、纳米与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该领域不仅是未来国际产业分工的制高点,也是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源泉;三是集中在国际竞争盲点,例如,日本把没被各国重视的发展残疾人、老年人、弱势群体技术作为国际标准竞争的重点。据日本调研结果,欧美日老年人、残疾人约占20%,潜藏着数百亿美元的“通用产品”之商机。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一个拥有庞大人力资源与巨大市场资源优势的大国,中国在公益性领域与高技术领域都有巨大潜力,有能力将更多的自己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这就需要一个清晰的国家标准战略,然而这恰恰是中国所缺乏的。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做了很大努力,一些企业如华为、宝钢与海尔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但是,在西方大国都已明确颁布国家标准化工作战略并投入大量资源的同时,中国则相形见绌,国家和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指导。全美亚洲研究所在其2006年6月发布的特别报告《标准就是力量?中国国家标准化战略制定中的技术、机构和政治》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由于技术实力薄弱、组织机构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各种利益集团互相倾轧,从而使标准战略一致实施的连贯性极为困难。正是由于应对不力,中国的标准化建设越来越不适应世界标准争夺日趋激烈的态势,行家们分析,中国在标准化问题上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中国现有的标准体系分为四层,即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截止2007年底,中国共有国家标准21569项,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总数为7745项。据专家介绍,中国大部分国家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而采用的国际标准也是以1994年及以前制定的ISO、IEC标准居多,其中很多已经落后、已被更新或被淘汰。中国自己的技术标准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为数不多,截至2007年底,在ISO共制定的17041个国际标准,中国提出并成为ISO标准的有29个,由中国提出并正在制定的ISO标准有26个;在IEC共发布5794个各类标准中,由中国提出的有27个,由中国提出并正在制定的IEC标准有25个。尽管近年来数目有所增加,但是比例仍然很低,而且基本上是一些非关键性的标准。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中国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中国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与服务当然要受制于人。

亡羊补牢,立自己标准。中国至今缺乏一个能影响全球的标准来提升中国的声誉。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国家标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为国家、行业和企业各个层面的标准化进行细致规划,确保资源投入的有效进行。国际社会的标准化有两大思路:一是欧洲、日本倾向于依靠正式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来制定标准,二是美国侧重于依靠以市场为导向的标准工作组和企业联盟来制定标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能否在兼顾欧美标准化思路的同时,走出第三条发展思路,值得尝试。中国应利用自己的巨大市场优势,努力将自己的标准放大、上升为国际标准。俄罗斯之行从侧面提供有益思考,凡是来俄罗斯的,都得习惯与遵从俄罗斯的“标准”,否则就别来好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并且增长最快的手机市场,中国信息与通讯技术中巨星璀璨,“巨大中华”(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正成为世界级跨国企业,因此中国没有理由不制定自己的标准。同样,家电、汽车、中医药、中餐等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市场,未来都有潜力培育出“中国的国际标准”。

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只有标准化,才能产业化、工业化,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不过,也应当注意到,世界是多样的,物质或组织在本上一些细微差别,往往在末上就有显著差异。西方的技术标准化是技术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人已经沦为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工具。标准化正令整个社会成为技术控制的社会,使人的社会本质与社会价值出现严重异化。因此,在中国努力夺取更多国际标准的同时,不应忽视,标准化不是一切,多元社会需要个性化与柔性化,这也许是后工业真正到来、西方文明逐渐淡化之前人类社会经济正悄然酝酿的新变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