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认为华为一无所有,只有靠知识、技术,靠管理,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财富,华为唯一可以依存的是人,指的是奋斗的、无私的、自律的、有技能的人。而如何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是十分艰难的事情。任正非乐意重用刚出校门的学生,因为他们单纯执着、充满激情、不怕吃苦、最肯牺牲,并真诚地相信华为的产品是最好的。
很多年里,对就业者,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华为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公司。之所以如此,源自华为不惜血本为员工所创造的发展环境:
一:平台效应:华为按公司组织目标与事业机会的要求,依据制度性甄别程序,对有突出才干和突出贡献者实现破格晋升。公司对每一个员工都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只要你去做并做得出色,华为不考虑你的工龄,马上就会得到升迁。当确定一项新技术开发后,华为会不惜代价地以最高薪酬、最好的工作条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尖端的人才“挖”过来。结果就是,华为在很多项目上拥有国内最高技术水平的专家。
二:薪酬制度:高工资加期权,是华为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的关键。华为一度是国内员工薪酬最高的公司之一,应届毕业生报到时的路费和行李托运费可以实报实销。新员工正式上岗前的内部培训期间,工资、福利照发不误。
三:集体氛围:华为园区的设计像一座新人们所熟悉的大学校园,为知识型员工们搭建了一个充满朝气的工作与学习环境,并使新员工从校园到企业转换身份时的不适应降到最。公司为员工修建了几十栋花园式公寓,现代物业管理和舒适的居所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自1996年进入大发展阶段后,华为年年大量招人,员工数量急速膨胀。1988年仅14人,1991年20多人,1995年800人,1997年5600人,1999年1.6万人,2003年2.2万人,2007年6万多人。
华为在招聘过程中最注重员工有无发展培养的潜力,其次才是经验。任正非说,华为待遇标准仅是中国业界最佳的80%,这使那些仅仅为了钱的人不愿来华为公司,而那些为了干一番事业的人就想来,也有利于华为队伍的建设。一些外资企业员工涌向华为公司,因为在外资企业不容易进入核心决策层,而在华为极有着这种可能。
1998年华为展开第一次大规模招聘活动,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主要媒体上大做广告,在著名高校里召开招聘专场,共从全国招聘了800多名毕业生,还与竞争对手中兴在清华校园里上演过针锋相对的“招聘战”,凭借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胜出。此后每年都有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华为,1999年2000名,2000年4000名,2001年更是挨个到全国著名高校招聘最优秀学生,工科硕士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任正非希望这些毕业生能为2001年销售400亿、2002年销售600亿做战略储备。虽然这一目标在现实面前推迟了数年才实现,但这种气魄却着实震慑了社会各界。
借助这次全国最大规模的招聘,华为实际招聘了6000多人,也因此声名鹊起。数以千计的陌生面孔突然出现在华为引起了一时的波澜。毕竟每三个老员工身边就出现一位新人,这种消化和带动的成本很高昂。
为了把一名刚出校门、缺乏经验的学生培养成可以独当一面的成熟员工,华为投入了大量资金,包括新员工的工资、长年设置的负责培训的干部员工费用、各种培训费用支出、培训场所的建设维护等等都是大笔开支。新员工要上四门文化课程,每门课程的教材都很厚,包括各种文章和案例,由专门老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