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撞的幼狼(2)

企业创始人的主张和行为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文化,这些主张和行为一旦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并加以执行,企业文化就初具雏形了。由于任正非的强调,这种狼性被深深地印在华为所有员工的心里,并成为华为的标志文化。而由于华为的成功,“狼性”迅速成为中国企业乃至社会热捧和仿效的观念,被人视为华为文化的核心和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华为的人力资源配置做到哑铃式的“两头重,中间轻”,非常适应市场发展快,变化快的特征。其中研发占40%,市场营销占35%,生产占10%,管理占15%。外人最能接触到的就是华为的营销人员,而华为的营销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分布之广、收入之高都是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

华为一开始并没有充足合适的人才储备来做市场,任正非下令本着“矮子里面挑高的”,先将事情干起来,不能裹足不前,贻误商机。他强调只要方向对,干起来,成功只是时间问题。华为的销售队伍大部分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不一定是通信或营销专业出身,有的甚至是文史哲专业毕业,任正非和华为就要冒着朽木难雕的风险,花上宝贵的时间耗费大量的培训资源,硬是逼着一个个通信盲经过魔鬼训练之后投入到市场第一线,让他们成为华为的产品代言人,去冲锋陷阵。

对业务一窍不通的新人们从通信原理学起,先进行营销理论与知识的培训,还必须参加车间实习和技术培训,去生产一线装机实习,拧螺丝、调设备、放话线。培训的内容很多,密度很大,考试又严格,要是不努力就会被淘汰,很多人由衷的感受就是——比高考折磨多了。

在培训结束后,华为还要给新员工搞一次实战演习,主要是让员工在深圳的繁华路段以高价卖一些生活用品,规定销售价格必须比公司的规定价格高,不得自行降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过以上培训的人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通过培训可以驱除员工的书生气,为派往市场第一线做好心理和智力上的准备。

尽管设备出来了,但业界知道华为的人仍然很少,了解华为的人更少。华为的市场人员屡败屡战,一年内跑了500个县,他们背着机器在各地跋涉,努力敲开客户的大门,有时打着解决华为电源等老产品问题的旗号设法和客户接上头,有机会就介绍华为的情况和企业文化,邀请对方到深圳参观华为,有时把整个单位上下几十号人都请过去。

任正非的个性不喜欢随便与人打交道,大多数时间是在他自己的思想王国里驰骋,但为了华为的生存逼得他不停地出访、接待客户,再小的客户也见,因为他们是衣食父母。任正非亲自拜访了多个县级客户,并以其不俗的谈吐令一向倨傲的电信客户们折服。他曾说过,这些年来几乎卖给了市场部,竟然很少有时间与员工谈心,这会成为自己将来的一大悔恨。随着华为逐渐打开局面和公司事务的纷繁,任正非开始只会见大客户和政府官员,其他人一般不见,直到近年来国际化后的神龙不见首尾。

华为的营销体系是典型的自建营销网络体系,这种营销网络的优势是贴近终端,反应速度快,能够为用户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其他企业对销售人员的激励,通常采取提成的奖励办法。但是任正非认为,对于销售人员来说,销售提成可能会导致销售人员重短期收益而忽视长期客户关系维系,而长期客户关系是华为的看家法宝,明确规定不给销售人员提成。华为因产品的复杂性,一方面要培养团队作战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销售人员的激励问题,尤其是对新产品的销售要有相应的激励方法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否则很容易造成只重收获不愿耕耘的情况。

华为建立了一支善于打硬仗业绩突出的业务队伍,一线主管人人骁勇善战、身先士卒,对业务订单死缠烂打,对客户无微不至,与运营商建立利益同盟关系。这种模式带来的业绩和问题都很明显:市场突破能力强、短期见效快;员工长期高负荷工作,战略协同能力弱,员工升迁靠论功行赏。任正非对一线人员期望极高,希望一线的人永远充满激情和活力。他提出“只要有1%的机会,就必须花100%的工夫促其成功。”而在华为的销售人员当中,刚出校门的学生往往比有经验的人做得更成功,也许这就是激情的作用。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新的生活,全靠华为自己”,对华为的市场人员来讲,这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华为式营销的特点就是:总能在对手防线上打开口子,然后迅速扩大,在各种问题暴露之前已经获得足够的市场地位,获得优化产品、解决问题的时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