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对面吹

上篇:清风对面吹

(台语流行音乐)

人到初老,只好靠着记忆的魔手,拼命拉回那一段段早已失去的岁月。大抵怀念者,不是怀乡,便是怀人。

——台语词作家王昶雄

台湾有两千一百万人口时曾经做过统计:客家人占12%,原住民只占1.7%,闽南人占73.3%。如此大的人口比例使闽南人的福佬语系(河洛话)取得台湾话的主导地位。1945-1995年这五十年间,客家与原住民歌曲在主流媒体毫无表现的机会与地位。台湾的族群意识、省籍情结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政客的手段,随着1980年代解严时代的来临及各种威权政策的结束,过去被政府压抑的各种方言、母语逐渐获得重视。进入1990年代,政治人物、民众、媒体开始反省台湾的族群融合的问题,使得族群与省籍意识不再失控。

久远的年代,开拓台湾这片土地的人们就创造出许多令人难忘的歌谣,体现着这里独有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以及生存状态。比如《天黑黑》、《一只鸟仔哮救救》、《丢丢铜》,这些不知作者姓名的歌谣长存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2000年夏天,刚出道的孙燕姿以一曲融入古老歌谣《天黑黑》的同名歌曲一举成名,一时之间,用台语演唱“天黑黑,欲落雨”成为一种符号。

通常1932年至1940年被视为台语歌谣的第一个创作黄金期。众多优秀的创作者们突破日本人1917年的禁令,透过野台戏或酒家女的传唱,替台语歌打下一片天,也成为1990年代口水歌(即老歌翻唱)的重要来源。

台语歌谣的创作经历过鼎盛期,压抑期,直到1990年代才又重新得到该有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的确需要从头讲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