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我必须得记录一些什么

只为隔着迢遥山河走过来的那一段乡愁

指向我从未踏足过的台湾

——公路

中国内地第一本完整回顾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书籍,全书18万字,图片300余张,作者历时四年写就。

1970年代,民族意识与乡土意识觉醒期的台湾,发生过许多与文化相关的影响事件,其中包括台湾现代民歌运动。

1975年,杨弦主导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原本只是一次年轻人的创作演出,却由此引发长达十年的音乐革命。相信当时坐在台下的2000多名观众都无法想像,华语乐坛的新纪元就此打开——从台湾到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凡是华语创作之地,无一不受到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影响。如罗大佑所说:“这是华人流行音乐的转折点,时间发生在1970年代末期,地点就在台湾,或者更准确地说,就在台北。”

自1975年以杨弦、韩正皓、吴楚楚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民歌”,1976年以李双泽、胡德夫、杨祖 为代表的“淡江——《夏潮》”,1977年以李建复、苏来、梁弘志、叶佳修、蔡琴、齐豫等为代表的“校园歌曲”,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梦想与转折,影响几代音乐人,成就华语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篇章。

杨弦、李双泽、胡德夫、吴楚楚,这些经常聚在哥伦比亚咖啡馆一起玩音乐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是专业出身,却玩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理想年代。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不仅为年轻人留下一份觉醒记录,它所倡导的原创精神,以及涌现的创作人,直接影响到华语流行音乐的走向,影响着每一位热爱台湾流行音乐的人。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以1970年代至1980年代发生在台湾的现代民歌运动为主线,分《往事》、《盛开》、《绽放》、《蜕变》、《乡愁》五个章节,分别介绍民歌运动之前的台湾流行音乐;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缘起与发展脉络,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与人物影响;重点介绍校园歌曲时期的音乐人、民歌手及其作品;深受其影响的1980年代台湾流行音乐;被视为第二次民歌运动的1990年代台湾新民谣。

作者用一种笨拙然认真的方式,隔着海峡,回顾华语流行音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记录台湾三代音乐人的音乐理想与往事变迁,这是一代人对台湾音乐的礼赞,以及对过往青春岁月的纪念。

《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的封面照片有着特别的意义,是一幅台湾淡水河边的摄影作品。关于“遥远的乡愁”,作者在扉页写道:我必须得记录一些什么,只为隔着迢遥山河走过来的那一段乡愁,指向我从未踏足过的台湾。

此书由“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台湾现代民歌之母”陶晓清、《月琴》曲作者苏来、《龙的传人》首唱者李建复、《谁在那边唱自己的歌》作者张钊维分别写序,香港城市民谣独立音乐人林一峰作跋,书中还收有“台湾原住民民谣之父”胡德夫的亲笔题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