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现代经典主义》(1)

什么是“新好莱坞”?

“旧好莱坞”崛起于20世纪10到20年代,它作为一个生产和销售连为一体的集团,在洛杉矶地区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带有生产指挥部的新产业。从1916年开始,美国成为世界市场上头号电影供应商,而且此后一直保持此地位。好莱坞的成功建立在对故事清晰、生动以及颇富娱乐性的讲述上。连续剪接、舞台设计和灯光的技术在这个时代发展起来,这些不仅是为了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形象,而且引导观众每时每刻都注意突出的叙事事件。

随着这个大制片厂产量的增加,每一个制片厂每年都生产出几十部片子,所以他们和大部分员工签订了长期合同。有一套电影制作的明确准则可以有助于协调所有参与计划、拍摄和后期制作的人们的工作。从相当大的程度来说,默片时代的后期发展起来的经典好莱坞电影已经被标准化了——尽管它的“工厂”体系从来不是一个生产相同产品的装配线。此后虽然故事各有不同,但在1930到1940年代电影制造的“黄金时代”繁荣起来的叙事经典体系至关重要,给予制片商实现自己目标的灵活性。

从1940年代末,电影制片厂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后的反垄断决议迫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连锁电影院,较大的公司逐渐地关注发行,获取电影越来越依靠大的独立的电影制作商。从1960年代开始,电影制片厂已经变成日益增大的、横向综合性公司的一部分。这些变化是否足够深刻以至于使好莱坞故事叙述的方式产生了剧烈变化?

自从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电影工业出现财政危机开始,“新好莱坞”这个术语如今广泛地应用于美国的电影制造业。在这些变化中,美国的电影制造商是否已经摆脱了叙事的清晰以及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如果有的话,新好莱坞让观众在剧场里看到了哪些新元素?

根据电影史学家所说,开始于1969年、由《逍遥骑士》的意外成功带来的短暂的“青年运动风潮”是好莱坞发生显著变化的第一个标志。随后,一批主流影片“电影小子”获得成功,最主要的人物有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布莱恩·狄帕玛、马丁·斯科塞斯、彼得·博格达诺维奇等。此外,经验丰富的电视导演罗伯特·奥特曼也转向了电影,并在以后的变化中证明了自己的重要地位。这一代的许多电影导演都在电影学校接受过教育,都充分了解电影作者论和电影史。他们自己也渴望成为电影作者,在制片厂里工作但同时又有意识地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人物。同样熟悉电影作者论的年轻批评家们也帮助支持这些导演和其他电影学校的校友们。

许多人认为,“青年运动风潮”和第一代作者导演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好莱坞电影制作。最近几年,一些电影专家呼吁让“后经典”、“后好莱坞”和“后现代”纳入到主流的通俗美国电影制作中。这些学者们声称旧好莱坞在1960年代末就已经衰落了,在青年运动风潮或作者论阶段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电影制作类型,这种类型今天依然存在。早在1975年,批评家托马斯·艾尔萨塞分析了一些作者电影(包括《没有明天的人》、《美国风情画》、《五支歌》),从中发现了一种“新现实主义”,他希望这种“新现实主义”能够表明好莱坞政治的自由化:“我认为人们能够觉察到的变化是肯定——重大的叙述模式正在逐渐被另一种其精确性质还有待解释的模式取代。这就是为什么我所感兴趣的电影有一个过渡形态。”然而我认为,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种特殊趋向在好莱坞体系之外甚至正在被过滤,因为这些电影导演要么更加边缘化(比如罗伯特·奥特曼),要么越来越趋向主流(比如卢卡斯)。

我们应该怎样概括1970年代中期以来在好莱坞电影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那些电影的特性?在《高概念电影》这本书中,历史学家贾斯汀·怀特颇具建设性地探讨了电影制作的“后经典”概念,他是这样界定这一概念的:

在电影史上,“经典好莱坞”时代的标志是成熟的电影制片厂体系和以连贯性为中心的电影制作类型。然而“后经典”时代(即战后制片厂体系的崩溃和电视的同时兴起)的特点只是被提出,还没有定形。“后经典”时代经常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莱坞”结合在一起,这个时代是以电影作者和电影业的媒体集团为标志的。“高概念”被认为是“后经典”电影的一个主要发展进程——而且很可能是最关键的发展进程,这种电影制作类型是受经济和制度力量影响的。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