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3)

前面之记述以《史记》所载为依据。《春秋左氏传》之记载则为——

骊姬流着眼泪,袒护申生道:“我不相信申生公子会做这样的事,一定是坏人利用他干的勾当吧?”

对年迈的献公来说,看到受了迫害而还一心为申生袒护的骊姬的样子时,心里定然更加不忍。结果,反而使他对申生的愤怒达到无法抑制的程度——这一切大概都在她算计之内吧?

《春秋左氏传》之记述的确饶有趣味,不过,也较多斧凿痕迹。

当时在场的一个人,急忙把这个事件向正在都城宿舍的申生禀报。申生知道这时辩白也无济于事,所以立刻逃回曲沃。

献公将申生之太傅杜原款处斩,理由是对申生之教育失败。

“这一定是骊姬搞的把戏,您一定要辩白,为自己鸣冤才行啊!”

近臣如此进谏,申生却摇头说道:“父王已经年迈,起居上的一切,必须要有骊姬在身边细心伺候。若证明骊姬有罪,父王势将失去她。这么一来,父王的余生要怎么过呢?不行!绝对不行!这不是我和骊姬互斗的时候!”

申生的孝心多么令人钦佩!

有人劝他亡命,而他却回答:“背着恶名亡命,还有人会理我吗?我知道,除了死以外,我是没有生路的。”

容易看破世事的申生遂于这一年十二月,在曲沃自尽而亡。

实际上,这不是骊姬所期望的。

她的目的在于使献公、申生、重耳、夷吾这四个人既分裂又互相勾结,在争斗之下,将晋国陷于无法收拾的状态。

缺了一个……现在只有让剩下的三个互咬了。

太子申生的派阀由于失去主子,所以纷纷改投其余派系,余则逃亡国外。

据说,谋杀大王这个事件,和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也有干连,他们是有共谋关系的!骊姬极其巧妙地煽动献公。

“这些不知好歹的东西!立刻下令逮捕吧!”由于年迈而变得易怒的献公,怒不可遏地喊道。献公身边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便迅速地告知两位公子。

两位公子即刻逃回各自的居城。重耳逃到蒲,夷吾则逃到屈。

而两人所采取的态度却完全相反。

献公获悉两位公子出奔之事,立即发布动员令:“未经禀报而擅自潜回居城,证明的确怀有叛意!立刻派兵讨伐!”

夷吾据守屈城,决心抗战到底。

重耳则一心想从蒲城逃出。

讨伐军派一位名叫勃鞮的太监,以使者身份来到蒲城。

他把一把宝剑放在重耳面前,说:“少主已无处可逃。该和太子申生一样,用这把剑坦然自尽吧!”

“看样子,我只好如此啰!”

重耳垂头丧气地说,好像疲惫不堪的样子。其实,他只是装模作样,心里正盘算着如何伺机逃脱。

“我知道少主心有不甘,可是,君命不得违背啊!”勃鞮有些感伤地说。这样的差事给人的心理负担多么大!由于情何以堪,所以他不自觉地把脸别开。

——机会来了!

当机立断的重耳,一骨碌跃身狂奔出去。

“糟糕!”勃鞮惊叫一声,抓起眼前的宝剑转身紧追。

光着脚的重耳跑过庭院,抡起宝剑的勃鞮紧跟在后。重耳这时已四十三岁,他几乎被年轻的勃鞮追上,最后终于在千钧一发之际越过围墙。

“呀!”两人同时发出尖锐叫声。

重耳发出此声是跃过围墙,而勃鞮则是提剑砍下。结果,这把剑只斩断了重耳的衣袖。

重耳成功地逃脱了。

夷吾则据守屈城,与父亲军队交战达年余之久。由于哥哥重耳不战而逃,所以,晋国全体兵员都攻向这边来。

夷吾抵死固守屈城,晋军一时间也难以将之攻陷。

隔年(献公二十三年),献公任大夫贾华为将军,再度以大军攻打屈城。

夷吾原本准备抗战到底,而怕受池鱼之殃的屈城居民却纷纷开始逃亡。没有居民就无法打仗。

夷吾遂决定弃城亡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