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 30岁之前别跳槽

公司自年初招进几百个08届毕业生到今天已经所剩无几,我这个部门也不例外,几乎天天签离职申请。本着留人育人的原则,甚至苦口婆心的去跟他们谈心,谈工作,谈理想,谈发展,谈待遇等等,一部分人留下了,还有部分走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些心得,以备工作之用,另也可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以期跟同龄的年轻人有个互动沟通。

我分析大学生离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无法接受三个月甚至半年的一线实习。

公司有个规定,新进员工必须在一线实习三个月,或者更长。学技术或生产管理的就得在生产车间实习,想做销售的就要到专营店或商超卖货实习。很多大学生刚进公司,一切都觉得新鲜,对什么都信誓旦旦、跃跃欲试,抱着激情投入其中,用不了两个月就垂头丧气的回来了,很委屈的说吃不了这个苦,或者我是大学生不应该干这些体力活。这就是典型的心态问题,还没有调整好从学生到员工的心态,也是潜意识里不劳而获的本性流露。国内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实践活动少,动手能力差,尤其是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后的独生子女,集几个家庭庞爱于一身,劳动被这种溺爱所剥夺。毕业后的基层工作是以后工作最重要的一环,是进入社会所必须的一课。为什么很多从车间做起来的人能够对领导车间、当厂长游刃有余?是因为他们对一线太了解太熟悉了,他们是行家他们是熟手,谁也瞒不住他们谁也不敢隐瞒他们。企业之所以投入资金冒着风险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培训,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未来可持续!有了知识以后再去劳动,毕竟和工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手是工人的手,脑袋是知识分子的脑袋,带着问题去实习,就会比工人想得多想得全面,看到机械设备的需改进、看到阻碍劳动效率的难点,他们马上就会把在实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在脑中勾勒出改进方案,并且会把这种创新付诸行动,实际在进入岗位之初就开始参与管理了,这样的人是企业所需要的好苗子,这也是大学生与一般工人的根本区别,是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上可持续成长的最大的机会。

第二,专业不对口。

这是定位错误。中国现在的大学教育根本就不是根据市场经济所需培养学生,为什么出现学生找工作难,而企业又招聘学生难的两难境地。很简单,就是学校培养的企业不需要,企业想要的学校没这个专业。很多同学毕业找工作,存有一个误区,认为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好,会有发展。实际上,从专业方面讲,企业人才应该是多面和多元的。个人如果把自己限制到一个小圈内,发展肯定会受到限制。在企业,有发展“前景”和“钱景”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做干部,大都是为综合型人才。就我本人来说,现在也说不上是什么专业的,我学习的是应用电子,自己生产过、销售过,还亲手安装过产品,在一线吃苦耐劳干了一年。什么都懂一些,下属很少能蒙我。随着社会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并且在某一个方面出类拔萃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浮于表面的“万金油”,一定是“业有所精”的通才。同时复合型人才在企业是很吃香,但相应地需要付出的努力也就会比常人或者说普通人才多的多。在培养的过程中,企业为个人的发展设计好通路,能否成为“复合型”的高级人才,特别是在专业“深度”、“纯度”上的锻炼与成长,关键还是看自己。

第三,待遇不称心。

中国的企业主和员工现阶段仍然是相互博弈的独立群体,这是封建思想的诟病,是伪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而市场经济就是整改这个诟病的良方,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已经在改变了。市场经济的原则是什么,就是等价交换,员工和企业主之间也必须遵循这个原则,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价值?你在车间实习,你的价值就是车间工人的价值,你在专卖店卖货,你就是促销员的价值,但很多大学生认为这种待遇不平衡,堂而皇之的说“我是大学生!”,让我看而是大学生没有用平衡的眼光看这种待遇。一个大学生从进公司到真正转正工作,期间公司需要花费的培训费用是巨大的,我举个例子,毕业大学生分到生产车间实习,一个大学生实习由一个甚或两个工人师傅带,熟练工人生产效率一分钟冲一百个件,但因为带徒弟一分钟只能冲三十多个件,再加上设备的成本,时间的成本,人员的成本,管理的成本,损耗的成本,来回一正一反生产的效率相差四五倍,而且是几倍的损失。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好不容易能在部门独挡一面了,人员有可能还会流失,为此,企业承担着巨大的投入和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偏爱有工作经验者,就是因为他人支付了实习成本。所以,在你没有真正的在某个岗位上独挡一面的时候不?谈待遇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老夫子在两千年前就给我们每个人做了一份通用的职业规划,虽然传颂了这么多年,但真正理解并遵从了的人却是太少了,因为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我们太急功近利,人人都想快速成功。

为什么30岁之前不要跳槽?因为你还没有而立。从毕业到30岁之间的五六年是一个塑造自我的过程,是破茧成碟的过程。五年的坚持,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具备专业技能的骨干,五年的坚持,才可以让你在工作岗位上独挡一面,也只有经过多年的锻炼,你才能真正的给公司贡献价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