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nd Land,Pound Stretcher,CostCutter,99P Shop……
初到英国,很多人会不清楚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待了一段时间,人?都知道,这是供低收入者,或者追求生活成本“最小化”的人群开设的商店。从这些英文很多人就能够体会到“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难处。事实上,不要说一英镑,连几个便士在这里都被人看重。街头小店到处有出售硬币钱包的。泊车、公交车票、三明治和咖啡,硬币都是最方便的“钱”。
不少外国人交流过刚来英国的两件头疼的事:一是英国糟糕的天气,另外一件就是这里昂贵的花销。
不管是来这里求学还是来工作的,几乎每个人都会有扎紧裤腰带省钱的经历,那种为了几个英镑为难不已的窘境,已经成为脑中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
?到英国,中国人购物时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所买东西的价格换算成人民币,结果算下来每样东西都要比国内贵上几倍,甚至十几倍。没有办法,谁叫英镑仍旧是全世界价值最高的货币呢。
有些学生刚到英伦,银行里的存款有限,加之忙于学业无法打工,更不好意思伸手再向家里要钱,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尽量节省开销,久而久之根据经验竟然总结出了诸多省钱的办法,而这些不同的方法被这些留学生们称为英国的“吝啬学”。
街头的便宜店
一般来讲,英国每年有两个采购衣服的最好时间,一是夏季打折(Summer Sale),另外一个就是圣诞节前后的冬季打折(Winter Sale)。在这两个假期间,各个商店都会采取清仓大甩卖的策略。很多衣服用平时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价格就能买下,但是由于号码和数量有限,所以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
所以很多人在打折季节到来之前早早地就将喜欢的衣服样式、号码以及价格牢记于心,等到甩卖开始的时候第一时间赶到商店买下来。这样一来,既买到了称心的衣服花费又不多,两全其美。
其实,不仅仅是留学生,打折季节也是英国当地人的购物季节。一年大约两个月的打折时间内,不但各个城市的市中心购物街人满为患,那些平日里就有不少“品?追星族”的厂家店和名牌街更是热闹非常。
不知道是社会结构的问题,还是消费传统所至,英国的超市消费者似乎都有自己的定位,本来就因规模效益价格相对低廉的超市也有富人店和穷人店之分。Marks & Spencer (玛莎百货)超市一般地理位置好,东西也比其他超市贵一些。而Morrisons、 ASDA、 TESCO等大型超市的商品价格可要比Marks & Spencer便宜不少。
有一个学生曾经说:“在英国的中国人有很多都有着自己的‘吝啬学’,有些则沿用着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省钱方法。每次回国的时候与那些当年在英国的同学聚会,总免不了要谈起那段在英国潜心研究‘吝啬学’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心里仍然觉得酸酸的。”
笔者倒觉得,这种酸楚的感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精打细算”原本就是重商的英国的一个文化传统。
“不要把钱借给别人,借出去会使你人财两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进来会使你失掉自尊。”
从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对钱和人际关系的心理分析就可以看到英国人对钱的态度。
伦敦的大街小巷的广告栏上、公共汽车车身上、地铁车厢内、电视节目中,到处有教人节约、省钱的广告:
“到哪里购买最便宜的有机鸡蛋?哪里有最价廉物美的面粉?如何才能得到最廉价的保险?如何得到最优惠的夏季旅游折扣?如何把账户转到×××银行获得更高的利息?”
这还不算网上不断推出的优惠促销广告……还有那些一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