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观念束缚着亚洲人(3)

名牌拜物教的祭品

首尔的年轻人为了攒钱购买 Ferragamo的鞋子,情愿吃泡面。年轻的台北上班族为了存钱买 Burberry风衣而节省交通开支,天天挤公交车。泰国的女大学生结交爸爸年纪的男友,以支付购买名牌的账单。日本很多才 14岁的女孩子兼职打工,甚至用手机与中年上班族男子展开“援助交际”。很多韩国青年克制不住对名牌的渴望,大肆刷卡购物,欠下高额债务,有的人索性自杀谢世。

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年轻人中间,这种为了名牌节衣缩食,乃至牺牲奉献的事例比比皆是,程度略有不同而已。如何理解对名牌热切渴望、甘愿付出的心理呢?果腹的食物与遮风避雨的房子都是生存的必需品,而名牌并不是,拥有名牌只是为了给周围人看。即便功能相同,价廉物?的包也不可能取代名牌包。这种现象背后浮现出来的现实令人悲伤,亦令人不能回避— —名牌对亚洲人而言非常重要,你不能视而不见,它们越来越成为生活的重心,没有了它们,你就被周围人视为小人物,甚至连你也会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你必须用它们来武装你的自尊心,即便需要作出牺牲,也只能竭尽所能。

如若深究为何这种为了名牌甘愿牺牲奉献的现象会在年轻人之中蔓延,答案无非是:名牌的宣传攻势早已入侵年轻人的领地了。时尚评论网站 WGSN的驻东京记者尼科尔 ?富尔( Nicole Fall)制作了名为“你的包里有什么”的话题专辑。她?住路上的青少年,请他们向自己展示包里的内容。她发现青少年的包里通常有 3到7件名牌,比如 Gucci钱包、 Louis Vuitton钥匙包、 Prada化妆包、 Chanel口红,所有这些小物件都装在 Prada帆布背包或者 Louis Vuitton皮包里。这就是严酷的丛林生存法则— —大家都有,你没有,那么你会被周围人孤立,你那些所谓的朋友们也不愿意再和你交往了。听起来就像是不可理喻的原始社会一样让人难以理解,但这就是日本青少年的生活现状。亚洲其他国家的青少年的遭遇没有日本这么严重,但是也一样不可轻松对待。未成年人和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最容易成为名牌拜物教的牺牲品,他们甚至会为了名牌铤而走险,因为他们经济能力有限,承担不起昂贵的名牌。他们并不见得出身穷困,很多青少年家境很不错,不过,家长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花 500美金给小孩子买名牌包。对这群沦为名牌拜物教牺牲品的青少年而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不被理解、不被接纳的痛苦。

杂志的力量

站在潮头才会获得尊敬。这就意味着,不能等到新一季的产品上柜台以后,甚至街上行人已经穿出来了以后,才意识到什么正当红,必须要抢先一步知道什么会流行,并抢先一步穿出来。这就是当下的流行时尚,消费者要赶在新品上柜的第一时间出现在店内。有时为了购得那些极为抢手的限量版产品,需要比它们还早一步,在认买等候名单上登记,耐心地等上几天。 VIP大客户自然能比旁人早获得消息,店面经理会在抢手货上柜台之前就电话通知他们。大多数人通过翻阅时尚杂志获得流行资讯,年轻人仔细研读它们就如同读书备考。知识就是力量,这道理适用于任何一个领域。

杂志一直在给读者出谋划策,分析时尚潮流,指出什么会当红,展示名流穿了什么,指出什么是正确的着装搭配。国际一线大牌时装杂志纷纷在不同国家、地区建立本土编辑团队,比067如 Vogue、Marie Claire、ELLE、Cosmopolitan,有时,伦敦和纽约的编辑团队也会重视本土版本的内容走向。此外,还有大量的本土杂志,特别是日本,它们报道主题广泛且销售量巨大,介于杂志( magazine)与产品目录( catalogue)之间,被称为型录(magalogue)。

时装杂志扮演着亦正亦邪的角色。它们不断为潮流摇旗呐喊— —什么在走红,什么是潮流,什么是本季必备,如何自己动手混搭,这一切都在鼓动年轻女性走入店内按图索骥地购物。在日本,时装编辑威信极高,事实上她们是群大人物,她们褒奖的品牌必然会大卖,她们能通过细致全面的报道影响着读者的选择。这么说吧,如果你是一个想要追赶潮流的消费者,那么,时尚杂志就是天赐的时尚圣经,至少它能让你知道该做什么。时尚杂志就像保持时尚业发动机运作的机油,对消费者而言,它们就像灵敏度极高的雷达发射器,源源不断地输送名牌形象与各类时尚资讯,比如巴黎与米兰的时装秀、国内外名流的衣着以及新店、新品消息等等。杂志赋予名牌更多的文化含义,让奢侈品消费具有精神内涵,为其制造内在精神— —这样子穿衣拎包,才能让自己看起来很棒。

消费者重视时尚杂志的内容。对名牌的市场营销人员而言,要尽一切力量让自己的品牌被时尚编辑褒?— —传统的广告只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如果要掀起真正的潮流,那么就需要借助杂志的力量,让品牌成为热门话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