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有效的口头表达(第九节)

称谓的形式有泛称和尊称两种。

泛称是对人一般的称呼,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姓 职称、职务或职业,如:王教授,王厂长,王老师。第二种方式是直呼姓名。第三种形式是泛尊称,如适用于女性的小姐,男性的先生,男女性都可用的同志等。第四种形成是受尊敬或令人献慕的职业 泛尊称,如大使先生等。此外,还有非正式场合下的一些形式:老或小,加姓——老王、小王;姓 辈份——王伯伯,王阿姨;名 同志。这些形式各有各的适用场合,如:一、三两种形式适用于初交,二适用于有较多的交往。不恰当的使用就会给人一种无礼的感觉或相反地使人有一种疏远的感觉。

尊称是对人表示尊敬的称呼。常用以下一些形式来表示:“贵——贵姓、贵人、贵公司;“大”——大名、大作;“老”——老总,“您”——使用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称呼。

泛称的使用要注意不能过泛,不能滥用泛称。尊称的使用也要注意一定的界限,同样不能滥用。例如,“师傅”是对一切行当有专长的人的尊称。这些行当主要指传统意义上的工、商、戏剧等行当,对于教师、医生、记者等泛称为“师傅”,往往会引起不快。例如,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特殊癖好之外,对于一般的年长女性尊为“小姐”是会引起不快的。

(2)寒暄

招呼的第二步是在称呼后进行最初的对话,我们一般称之为寒暄。只有称呼无寒暄就好像在文件上只签字,而无具体批示,使人感到别扭和不易理解。寒暄的作用有多个层次,最浅的层次是应酬,讲一些并非完全没有意义的话语;较高的层次是沟通感情,创造和谐的气氛,体现人的亲和需求;最高的层次是逐步升华人与人之间的亲和需求,逐步达到水乳交融般的关系,进入交往的佳境,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寒暄的常用形式有如下三种。第一是问候型。典型的例子是“你好”、“早上好”、“春节好”之类。官场、商界常用的例子是“幸会!幸会!”、“幸甚、幸甚!”。中国传统型的例子是“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呀?”之类,在这里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示真想知道你的起居行为,不过传达说话人的友好态度而已。这三种类型也是各有各的作用,因而也要注意运用得当。例如,在国际交流场合不要使用中国传统式的寒暄,因为外国人并不一定了解中国的民情风俗。又如,官场、商场中常用的“幸会”也并非在一般场合下禁用。在一般交往中,它有时也能创造出一定的气氛。第二种寒暄形式是攀认型。只要愿意,人们之间总可以找到这样或那样的“亲”、“友”关系,如“同乡”、“同学”、“同事”、“同宗”、“同门”等这类沾亲带故的关系。它们在初次见面时往往能成为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第三种寒暄形式是敬慕型,即用敬重、仰慕表示出自己的热情和礼貌。如:“王先生,久仰大名”,“大作早已拜读,得益迹浅。”

寒暄不论采取何种类型,使用不宜过多,过多的使用会使人厌烦;寒暄的使用要注意分寸,恰到好处:过分的吹捧会使人感到虚伪和警觉。

招呼的语言艺术有时可辅以体语式。体语式指的是使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作为招呼语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微笑和点头。体语式招呼的含义因发出人本身的社会特征和交际双方之间关系的不同而异,比较模糊。女士们使用这种方式表现出稳重、端庄;男士们使用这种方式表现出随意、矜持。关系疏远或洽谈时可用这种方式,淡忘或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氏、身份时,也可借用,以作掩饰。

2.自我介绍的语言艺术

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离不开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是推销自己形象和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与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介绍是进入社会交往的一把钥匙。运用得好,可助你在社交活动中一帆风顺;运用不好,则可能会使你在社交活动中麻烦不断。因此,在社交活动中善于自我介绍,是至关重要的。

有利的自我介绍,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必经镇定、自信。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特征,流露出友善、关怀、自信的眼神。人们对自如、自信的人充满信心和好感,对局促不安的人产生怀疑和阻隔。第二,注意繁简有度,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职务、单位、住址、履历、特长、兴趣等要素。要素的选取和繁简的确定要适合于交往的目的。第三,掌握分寸。介绍自己的长处时不可流露出自得。介绍自己的弱点时可配合自谦、自嘲、幽默的语气。第四,在语言之外,可辅以证明材料:身份证、工作证、获奖证等等,以增加信任程度。

3.提问的语言艺术

关于提问,应注意三点。第一,要掌握可以问什么。不提明知对方不能或不愿回答的问题,不提对方避而不答或拂袖而去的问题。第二,提问者不可故作高深,卖弄知识,要有谦逊的态度,并对对方有赞许的一笑。第三,提问采用陈述语气 疑问语气的合成方式。在陈述语气中提炼出问题。这样可以不限制对方,可拓宽对方思路,可让对方打开话匣子,实现获取信息、形成沟通的目的。

4.拒绝的语言艺术

高超的拒绝手法能使对方高高兴兴地接受你说的“不”,或者至少是让对方的不快保持在最小限度之内,从而使和谐的气氛不受影响或影响不大。常用的手法有如下一些。

第一种手法是在倾听中保持沉默,用无言的“不”传达给对方。首先,你必须是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处在认真倾听之中。其次,你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却保持沉默。第二种方法是让对方自我否定,放弃原来提出的问题。你在对方提出问题后,不作正面回答,只是提出一点看法、理由、条件,或者提出一个启示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心领神会或者有重新的认识。第三种手法是形式上肯定而实质上否定。先说是予以肯定,再转折一下,用“然而”作实质性的否定。这样做,可以使对方不因一个拒绝而使精神、肉体处于收缩状态,从而拒绝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样做,可使对方处于开放状态,容易继续接受信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