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跪着过冬(1)

【马云语录】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2000年1月,正值春节前夕,阿里巴巴也沉浸在节日的喜庆当中。由于软银的2000万美元投资已经到位,加上高盛投资的500万美元,阿里巴巴手中已经握有2500万美元的巨资,扩张已经是箭在弦上。随后,阿里巴巴开始了全球跑马圈地的扩张:在日本、韩国建立合资公司,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在欧洲设立办事处,在中国香港建立总部

阿里巴巴的这次扩张,始于2000年2月,止于2001年1月。在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平均每个月要“烧掉”近100万美元,直到纳斯达克的飓风以摧枯拉朽的速度席卷一切的时候,风险投资集体对互联网收紧了“钱袋子”,公司才意识到:互联网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

2000年国庆节,忙碌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国庆长假,马云却率领阿里巴巴的全体高管,在西湖西子宾馆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要对公司的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一系列的大调整。这次会议后来被称为拯救阿里巴巴的“西湖会议”。

按照会议的决议,为了挽救公司的命运于危亡时刻,必须实施战略收缩。公司决定,把“司令部”从中国香港搬回杭州大本营,中国香港则降格为中国区总部。

人员裁减也是不得已之举。在2000年的海外扩张中,海外机构的大量设立,让公司的运营成本骤增,这些成本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机构,并且以人力资源开支为主。最终,阿里巴巴选择了壮士断腕,30多人的美国研发中心基本上被裁撤,中国香港的30余人,最后也只剩下七八人。

节流只是西湖会议的目的之一,另外一个目的则是开源。确切来说,就是确定阿里巴巴将来的盈利模式和主打产品。这才是阿里巴巴绝处逢生的关键所在。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中国终于结束了“入世”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一员。

中国入世,这个发生在世纪之交的新闻事件,看似同阿里巴巴的发展不太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紧密的联系。2000年,身处浙江、了解中国制造业的马云得出一个判断: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工厂。

如何将这个“世界工厂”同全球的市场需求连接起来?这是很多中国中小企业的憧憬,也是很多国外买家的想法,也是阿里巴巴的盈利点。

2000年10月,阿里巴巴公司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产品 中国供应商正式问世。这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服务模式,是马云在网上建立的一个虚拟的、面向全球的、容量接近于无限的贸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商家通过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开设网络商店,然后发布各种商品信息,从而获得海外订单。把市场搬到网上,这就是阿里巴巴的B2B模式。

这个产品的运作模式大致是这样的:普通会员每年缴纳4万元会员服务费用(高级会员每年收费6万元),得到一个线上的网络空间,客户可以在上面发布产品信息和10张产品图片,同时,阿里巴巴会将客户按照行业分类,收录到不同的光盘中,定期参加国际重大的展会,提供样品展示、行业手册推广、供应商光盘和买家匹配服务。马云说:“中国供应商的目的在于帮助中国的一些出口商,为他们搭建一座销售的渠道和桥梁,通过线上的推广和线下的服务及展会支持,促成订单。”

就是这样,阿里巴巴历史上第一头“奶牛”开始“产奶”了。

2001年12月27日,随着一名江苏建材商人在阿里巴巴的网页上填完最后一栏注册表格,并按下提交注册的按钮,他成为阿里巴巴第100万个注册会员。100万,这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让所有的阿里巴巴人都感到兴奋和激动。当月,阿里巴巴实现了盈利,尽管全年算下来依然亏损。马云对于2002年的经营目标是:全年盈利1元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