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目标渗透行动

一旦确定了目标,就给行动找到了方向。这一步至关重要。如果你完美地制定了行动目标,那么,你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成果了,它就摆在你面前,仅仅需要你付出努力去拿到它而已。

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强化记忆你的目标。不要过分相信人的记忆力,很多完美的计划正是夭折在人的脑海深处。因为人性普遍存在三分热情、喜新厌旧、耐性不足的弱点。今天,你充满热情地准备从事一件事情,到了明天你就不一定有兴趣了。

想象目标变为成果

闭上眼睛,冥想目标已经变为现实,就像放映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将富有真实感的画面在你的脑海呈现,这些画面可以是你实现目标后接受掌声和鲜花的场景,可以是生活和工作发生的变化,可以是具体的物品或金钱……尽情发挥想象力,勾勒出你希望出现的情景。

这不是做白日梦和痴心妄想,而是通过预想成果,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念。“不管你相信什么,只要你确信无疑,就一定能梦想成真。”当你在脑海中不断播放目标实现的画面时,你开始愈来愈相信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吃掉“懒虫”

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成绩是在被逼的情形下取得的。上学的时候,作业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完成的;工作的时候,在上司或老板的逼迫下努力工作,慢慢成长起来;自己成为领导和管理者之后,在市场、客户和员工的逼迫下殚精竭虑地思索经营方法,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效。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说:“人就是‘贱’,非要在逼迫之下才肯做出行动。”其实,本质的原因是:外在的压力不断提醒你往目标进发。人有“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天性,在毫无逼迫的情形下,松懈犹如一只没有天敌的懒虫,得以无期限地生长下去,最后长成怪物,将目标吞噬。“逼迫”正是这只懒虫的天敌,始终限制着它的滋长。要想取得成果,你必须主动采取措施,吃掉身体里的那只懒虫。

反复目视和宣讲目标

将目标写在纸上,贴在你最常看到的地方。比如:书桌前、床头、穿衣镜。每天至少一次大声读出你的目标,然后告诉自己:立即行动。记住:你的命运是你的行动造就的。

如果目标与团队的所有成员息息相关,那么,就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个目标。前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是这个方法的实践者。他在自传中写道,每当公司定下某个新目标的时候,他都要在公司上上下下、任何场合、反复地提及这个目标,“几乎所有人一听到这个目标后就想吐”,直到目标实现为止。韦尔奇深知提醒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带领团队实现一个又一个卓越的目标。

如果目标只是你个人的,与团队无关,那么,此方法应当慎用,因为没有人愿意重复听你夸夸其谈,反而给人留下浮夸和不踏实的糟糕印象。

肩负百分百责任

无论如何,树立“目标的实现完全取决于我”。不要存有丝毫的依赖心理,你可以请求别人帮忙,但你必须抱持这样一种想法:没有谁可以真正替代我实现目标,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亲自做。

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可靠。别人的承诺不一定都能够兑现,如果将实现目标的关键事项托付给他人,自己不做任何备选方案,很容易受制于人,目标很可能因为别人的失信而流产。如果总指望别人帮你实现目标,你会很失望的。

一旦你肩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就会发现,实现目标的所有事项都在自己的运筹帷幄中,根本不需要有求于他人,你自己可以解决一切事情。有趣的是,每当这时候,给你实质性帮助的人反而多了起来。   

寻找志同道合者

个人的力量即使卓越,也如黑夜里点灯,照亮的范围有限;集体的力量则是无穷的。寻找志同道合者,形成一个互相帮助、促进、监督的团队。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1.避免单枪匹马的孤独;

2.广泛的交流可以启发思维,借鉴经验;

3.遇到困难可以得到及时帮助;

4.可以通过比较认知自我的不足,起到激励作用。

我正是运用此方法促进本书的创作。创作团队的成员因为一个相同的目标(编写一套提升经理人素质与能力的丛书)聚集在一起。我规划好丛书的写作进程,将每个人的写作计划张贴在白板上。每逢周六和周日,我们举行例会,互相检验创作成果。

这样一种互相监督和提醒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督促我努力再努力,一刻不松懈地朝着目标奋进。

自我施压

设想一下:目标无法完成,你将受到哪些惩罚?

如果无法完成2000字的写作任务,晚饭只允许自己喝一碗白米粥。如果没有完成季度的销售目标,将取消今年的度假。如果不能按时完成杂志的专栏文章,将没有资格入选年度优秀作者的评选。

——将后果罗列出来,让自己清醒地认识到不实现目标将会多么糟糕!

你可以将目标的达成分解为许多小阶段,每一阶段给自己设定一个门槛,这个门槛包含完成的标准和相应的惩罚措施。这样,你即使在没有外在压力和提醒的情形下,也会保持不松懈的状态。

有一位身体羸弱的老人,为了强身健体,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早晨跑步3千米的目标。老人从小区门口出发,沿小区周围的道路跑满一圈,正好是3千米左右。老人的早餐是在小区门口一家早餐店吃的,豆浆、油条、包子、混沌……都是老人爱吃的。为了能够让自己坚持跑完3千米,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如果不跑完3千米,就不来店里吃早饭。为了美味的早餐,老人坚持每天早晨跑步3千米,一年四季,风雨无阻。老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这位老人正是我爷爷。

人在潜意识中总是对完成任务感到恐惧。所以,强制自己完成任务是你需要养成的重要习惯。一旦目标设定了最后期限,就将这一期限作为“强制系统”加以使用。全神贯注只做一件事,在完成这件事之后再做其他的事情。

一旦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你就会感到愉快和成就感。这种体验可以提高你的精力和创造力,使你更加自信,更富斗志,投入到新一轮的行动中,这种良性循环帮助你不断提升效率。

【工具箱】

培养紧迫感

1.设定激励式目标

你的目标是你渴望实现的吗?你是否愿意不惜一切实现目标?

为自己设定最渴望实现的目标,所有的动机都要求具有“激励作用”。效率低下、成果寥寥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设定让人渴望实现的目标。

因为你并不想做现在所做的事情,所以,你总是找借口拖延和推迟。你可以将目标作为动力。你的目标越多,你就不可能在实现目标所需完成的任务上拖拖拉拉。你将发现自己的行动更加迅速,工作更有效率。

2.积极的自我肯定

借助积极的自我肯定的力量,在每个任务开始时,告诉自己“马上动手”、“我一定可以圆满完成任务”。

积极的自我肯定,通过使用重复性的建议,你可以培养任何你期望拥有的心理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积极暗示作为新的指令被你的潜意识所接受,并成为新的操作原则。你很快便会发现,带着紧迫感采取行动将成为呼吸一样自然的习惯。

3.设定截止日期

为自己所做的所有工作设定清晰的截止日期,将自己说过的话备案,告诉其他人你将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完成工作,你将发现,向别人许下承诺可以激励自己。我们都会非常努力地实现承诺,以免让其他人失望。通常,与向自己承诺相比,向他人承诺在某个时间完成某事将更能激励你。

设定清晰明确的截止日期还能将目标置入潜意识中,你将发现某些内在因素激励着自己去完成某些工作。当你为自己设定了截止日期时,你的潜意识将自动帮助你克服拖拉的恶习。

4.不找借口

似乎所有拖拉都存在合理性。合理性的最佳定义为:“试图对不被公众接受的行为做出解释,以便获得公众的支持。”

合理化就是为无效率的行为进行辩解并寻找借口,拖拉的人总是自以为有充足的借口可以让自己松懈。别让自己制造冠冕堂皇的借口,规定自己必须在某一时间内完成特定工作,为自己断绝后路。不要考虑无法完成工作的可能性,也别为无法完成工作找理由和借口。

5.承担全部责任

对按时完成任务承担全部责任,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克服拖拉的恶习。只靠自己,只凭自己的能力。无论有什么障碍,都要下定决心想办法翻越、绕行或克服障碍。别给自己找借口。

为结果承担全部责任,永远不要给自己编造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无异于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当你去掉做事拖延的诸多借口和理由时,你将完成更多任务,这将让你感到惊奇。

为成果庆祝

即时激励的作用是无穷的。

世界社会行为研究组织曾对一万五千名学生和三千名教师做过为期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者们希望寻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性因素。在调查之前,天赋、学习习惯、教师水平、早期家庭教育……都被人们认为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

然而,事实数据否认了这些观点。研究者得出结论:教师们对学生的的肯定和激励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

这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可仔细分析之后,大多数人又非常认可这一结论。善用表扬、激励的教师,能够给学生传达正面信息,学生得到肯定之后,知道了如何做是对的,于是便循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在被肯定、努力、被肯定、再努力……的循环中,目标很容易实现。而那些过激的、生硬的、缺乏技巧的批评,都可能导致自暴自弃的行为。学生在长期得不到肯定的情况下,很容易失去方向和前进的动力。

因此,即使得不到外界的表扬和激励,也应该自己给自己一个奖励。

在出色完成任务之后,奖励自己一个舒适的假期,一次惬意的旅行,一个平时舍不得买的冰激凌……给自己建立一个成功基金,每达到一个成果之后,可以从中支取现金来为自己庆祝,你还可以邀请你的至交好友,与他们一起分享你的成功果实。

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没有什么我达不成的目标。”在自我肯定和庆祝之后,聚集更大的力量冲刺下一个目标!

为自己建立回报制度。在成功完成工作的每一部分以及完成整个工作的时候都要犒劳自己。实际上,只需在每个步骤完成时犒劳一下自己,你便可以让自己渴望开工并一直坚持工作,直到该工作完成为止。

在行为心理学中,这被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技巧既可以用来训练人,也可以用来训练动物。通过设计个体的每个行为所造成的特定结果或影响来塑造该行为,回报将加强并鼓励这些既定行为的形成,而惩罚将阻碍这些行为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习惯就已塑造成型了。不断地给予回报,个体的反应就将变成自发的行为。

在你所做的事情中——无论成败与否——有95%的事情是由你的习惯决定的,这些习惯可以是好的习惯也可以是坏习惯。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习惯成为你的自发行为。每当你完成某些具有积极作用的事情时都要犒劳自己,直到你将该行为重新规划为潜意识中永存的一部分,通过这一方法可以形成好的习惯,克服拖拉的恶习。

为自己建立回报制度,你只需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稍稍想象一下即可。例如,如果你要完成一个大任务,并且该任务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那么在完成每一部分后都要犒劳自己。回报可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停下来喝杯咖啡,站起来四处逛逛,甚至还可以是吃午餐。如果你要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或者一个任务的重要部分,你可以通过购物、买喜欢的东西、出去吃晚餐,或者与爱人和家人休假等方式来回报自己。

当你实施回报制度时,要训练自己直到完成任务或任务的某个部分后才可以享受回报。最终,你将发现某些内在的因素激励着你去开始并完成自己的任务和责任。通过这种方式把注意力从任务本身的困难转移到回报带来的享受上。

【案例链接】

冠军的秘诀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借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一项考验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在其次,而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有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仍迷惑不解。

19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乘车把比赛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如此往复下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没有这样做,我只是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都善于运用回报机制。驯兽师训练的动物每完成一个动作都会得到奖励(大多数是食物),用动物的实例来比喻人类行为似乎有些不恰当,但道理却是一样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的行为动机,有85%是预期在采取该行为后获得的好处。如果组织预设的目标异常艰巨而复杂,那么,就应当依照特定的标准(时间先后标准,任务模块标准等)将这一目标分解,并设定回报机制,每完成一部分工作团队成员将获得相应回报,就会激励他们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继续工作,知道实现目标。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