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是如何使大脑功能定型的

不管是斯蒂芬妮还是史蒂文,或者是其他什么人,每个人出生时都具有一样的大脑系统:我们的大脑需要积极地进行各种互动式体验,从而通过这种体验达到一种神经系统健康发育所必需的平衡状态。

科学已经通过最新的大脑扫描技术证明,人类在出生时其大脑就已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且大脑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还有进一步的可塑空间。虽然我们曾认为,一旦到了成年,大脑就会定型、不会发生变化了,但现在我们知道了:它是可以继续发生变化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儿童精神病学专家丹尼尔J.西格尔(Daniel J. Siegel)分析:“人类在出生时,大脑就属于人体中那种具有可塑性的、具有可开发性的器官,因而它可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发生结构变化与功能性变化的能力从未停止过,而且大脑变化的最大推动力就是人际关系。”

看看吧,这些可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屏幕上的科幻电影里的镜头了,利用大脑扫描技术,我们可以了解以下基本常识: 即便那些旧的神经性通道停止工作了,大脑依然能够不断地产生新的神经通道,这与我们的年龄状况没有关系。

互动式体验,也就是说,与他人进行沟通。虽说遗传学在塑造和重塑大脑结构与大脑功能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仍然无法否认互动式体验(沟通交流)在决定个人反应、个人行为、人际反应和人际行为中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改变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的人际沟通

为什么我们常常可以从与某人的偶然交谈中便能感觉到对方的虚情假意,或者从类似的交谈中感觉到对方是在真诚相待?从本质上来说,这便是情商的核心所在。我们的大脑能够自我调节,从而“读出”那些隐晦的非语言内容——这和口头表述的语言是不同的。这些无声的信号是由那些我们能够强烈感知到的情绪所引起的,而这样的情绪又是写在人们脸上的,而且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谈话时间的把握、他人的动作及说话的语气来进行判断。这些非语言信息,无论是平静从容或充满活力的,还是消极不振或虚情假意的,都要比语言本身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影响力。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能够促成我们与他人进一步交往,但也有可能会让别人对我们“退避三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将带你探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所在。

人出生时,其大脑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社会交往的需要,而后天的不受遗传因素支配的非语言式交流则是可以促进个人大脑发展的。此时,大脑那非凡的可塑性能够同时改变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的能力,便会给人的思维、感情和行为定下一个终身性模板。此外,由于大脑在人的一生中仍然具有进一步改变的空间和余地,因此个人的非语言交流方式也仍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产生新的变化。

依恋性及其影响人际关系的方式

我们出生时,大脑就已经自动地把我们和某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联系了起来。我们与那个特别的人相处的方式取决于我们的情商能力,即我们的非语言沟通能力,而且与这一特殊人物相处的方式还将决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与其他人交往和交流的方式。情感依恋性造就了生命的最初阶段我们与人交流的方式,也造就了我们日后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必需的沟通技巧和能力。那些经历过困惑、恐惧或在其早期生活中经历了人际关系裂痕阴影的人,在其长大成人后往往变得很难理解他们自己与别人的情感困惑。反过来,这将极大地限制他们对自己作出准确地评价,也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与他人的成功交往。

人们越来越接受“依恋性”这一心理学概念,无论是在专业文献中,还是在大众传媒,都体现出了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英国精神病学专家约翰·鲍尔比首次提出了依恋理论。他的定义是:依恋性,即婴儿与其主要养育者之间的关系。这种依恋性,可以促使个人在以后生活中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也可以导致个人在以后生活中与他人关系疏远、破裂。

这种依恋性,可以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专注力、自我感知力,以及那种控制感情冷静下来的能力;相反,这种依恋性也可能阻碍个人上述能力的形成。

这种依恋性,有助于使个人活出真实的自我,并体会到与他人相处所带来的快乐。

这种依恋性有助于培养个人从逆境中重新恢复自我的能力。后来,由玛丽·爱因斯沃斯领衔的社会学家们对父母和自己子女之间自发的互动行为进行了录像。他们分析了那些从录像中截取出来的上千幅静态画面,并对“安全型”依赖关系与“不安全型”依赖关系进行了观察,这两种依赖关系都是以他们所观察到的、发生在其中某一养育者及其孩子之间的细微差别为基础作出的总结,特别是当那名养育者离开小孩,然后又重新返回房间后,这时孩子所作出的反应。在典型的“安全型”的依赖关系中,养育者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都是基于相互依附与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有问题的“不安全型”的依赖关系中,养育者与孩子之间为沟通所付出的努力则并未取得相同的效果。这些社会学家发现,人际关系中的个人应变能力主要取决于沟通过程中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可以持续地激发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彼此适应、非语言沟通、情感交流、相互愉悦、分歧消化能力。如果母亲们不与自己的孩子一同玩耍,也不在感情上与他们进行交流,或者常常误读或误解了孩子对自己作出的暗示,那么即便是那些关心、疼爱自己小孩的母亲也不能让自己的子女体验到真正的依赖感。

这种由依赖关系所决定的两种人际交往结果——与人为善或与人疏远,在人的一生中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影响着我们的各种日常行为,也影响着我们在以后重要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去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当然,这也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看到自己过去的状态,了解到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也让我们知道今后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高度和境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