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加强宏观调控

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央对市场经济中市场失灵部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上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尤其在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市场机制明显失灵,甚至发挥着非积极的相反作用。这时候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是重要补充,而且是必要的和必需的经济杠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讲,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总理的报告意味着没有必要再半遮半掩、羞羞答答地实行宏观调控。好像一讲宏观调控就要否定市场机制似的,完全没有那个意思。

市场机制让每一个司机都想多拉快跑,但需要政府提供维持秩序等公共服务。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没有必要的宏观调控,在很多时候市场机制也难以奏效。

市政公用事业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需要实行特许经营,但是市场机制只能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中的某些层面发挥作用,而不能在全部领域发挥作用。市场机制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机制在最重要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在公用事业项目特许经营中很难实现完全的市场竞争。道理很简单,因为市政公用事业的经营中存在着事实上的自然垄断性。虽然实行特许经营可以有时间段的竞争,也可以有不同区域的竞争,但总体上公用事业的经营竞争不是完全的和充分的自由竞争。而市场机制只有在自由和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才可能发挥最佳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不能实现完全和自由竞争,也就不能形成充分反映产品价值的价格,市政公用事业产品的价格具有十分突出的公共产品价格的特征。在实行特许经营中,既要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要强调看得见手的作用。

在市场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解决了社会生活中相当部分私人物品的需要,但市政公用事业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明显存在着事业性补贴和政策性补助的部分。在这些部分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很难实现其利益目标。政府必须通过财政、价格、税收、信贷等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调控,以充分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现在的问题是一说起关注民生,一说起社会建设,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就是教育、卫生、就业、社保,这几个方面当然没错,当然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市政公用事业的水、气、热、公交环卫、道桥设施等同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理应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关注热点和重要内容。城市的市政道路及公共管廊的建设;城市的供水、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事业性补贴和政策性补助部分;以及市政公用行业的技术提升和节能减排部分应当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

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2008年国务院33、34次常务会议已决定增加4万亿元的投资以刺激和拉动经济的增长。保经济增长,投资拉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增加的四万亿元投资中,主要部分将投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医改、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但投向城市公用事业的部分,比例很小、规模不大,尚不足以体现城市公用事业对保经济增长应有的重要拉动作用。在地方增加的投资中,投向城市公用事业的比例和规模亦普遍偏低。

城市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市政道桥、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八个方面的市政设施建设。由于城市公用事业所具备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等属性,使得城市公用事业成了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既然是先导性的,在新一波经济增长到来之前,有必要先行投入,以实现城市公用事业的先导性安排;既然是基础性的,在新一波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必要加大城市相关市政设施的投入,以解决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支撑;既然是公益性的,扩大投资中有必要相应增加市政设施投资,以实现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提出的更高需求。

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增加对城市公用事业的投入,发挥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有四方面的作用需要研究。

第一,城市公用事业是最安全的投资领域。

汽车的私有化,为车主带来更多的选择。市政公用设施的私有化,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吗?

城市公用事业具有三个基本优势,一是具有自然垄断性,只要投资和经营了城市公用事业,就可以获得垄断的市场经营地位;二是由于城市公用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只要经营了就可以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投资收益,因为社会公众对城市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每天必需的和无选择的。而其他?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可选择的而且不一定是必需的;三是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只要投资和经营了城市公用事业项目,就可以获得政府为确保公共利益而始终承担着的对部分风险的补偿。

在金融危机中大量的观望资金和等待资金,不会首先流向工业生产项目和企业,而首先会流向城市公用事业。因为其他工业生产项目没有这三个优势。投资其他工业项目可能会打水漂,投资城市公用事业至少可以留下必需的市政设施。

第二,城市公用事业是潜力巨大的投资市场。

市场巨大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现实的需求巨大,一个是未来的需求巨大。现实需求巨大,因为2007年中国的城市公用事业中的市政设施固定投资已经达到9500亿元,接近1万亿元的规模(统计部门数据)。这样的投资规模不是高了,而是还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投资空间。因为城市的市政设施仍显不足和滞后。讲经济发展一条腿长,社会发展一条腿短问题很长时间了。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为城市道路、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目前的投资规模基础上,投资扩大1倍,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也很难说就完全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未来需求巨大,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仍然处在迅速上升阶段。现在全国有5亿多城市人口,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全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多,这对城市公用事业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投资者来讲,特别是对追求长线投资和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讲是个巨大的投资市场。

第三,城市公用事业是很快见效的投资项目。

改革开放初期,讲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讲得比较多的是改善投资环境,路桥、通信、水、电、气、热等设施有了,投资者就愿意去投资。没有就没有人愿意去投资。目前我国的市政设施水平与20世纪80年初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但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仍然有着比较大的差距。眼下保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提振信心。为迎接新一波经济增长,城市市政设施的改善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城市的各项设施更完备了,交通更便捷了,环境更优美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对本地和外地的投资者提振信心都是利好信息和必要支撑。中部和西部是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农村地区。但这些地区的市政设施条件相对落后,成了加快经济增长的障碍。2007年,农村地区的市政设施投资只占当年全国市政设施投资规模的78%,而农村地区人口占了全国的55%。加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市政设施的投入,会比较快地改善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也才会比较快地吸引和鼓励工业和其他投资流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第四,城市公用事业对保增长的拉动力强大。

凯恩斯提出发生经济萧条的深层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的。但是,中国仍处在市政设施仍然相对不足且市政设施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投资城市公用事业的资本边际递减规律还很难出现,效率递减也不会发生明显作用。这一点是投资城市公用事业与投资其他工业项目的最大区别。城市公用事业投资规模巨大,目前全国的城市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在1万亿元左右,占全国GDP的比例在2%以上,如果市政设施投资能够扩大到2万亿元规模,在全国GDP中所占比例将超过4%以上,对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十分突出。政府扩大城市公用事业投资还可以进一步带动更多民营企业和外国资本的投入。 城市公用事业实行改革以来,特别是实行特许经营之后,已经有大量民营企业和外国资本进入市政设施投资市场。据安徽省统计,城市公交40%的产权,城市供水50%的产权,城市燃气80%的产权,已经转让给民营企业或外国资本。政府加大对城市公用事业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将进一步刺激民营企业和外国资本对市政设施的投资信心,并产生更大的政府投资乘数效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