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回忆我的祖父孔伯华
先祖孔伯华,谱讳繁棣,号伯华,以字行,别号不龟手庐主人。生于公元1884年6月5日,卒于1955年11月23日,享年七十一岁。精于文史,尤善岐黄,乃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先祖祖上原籍山东曲阜,后由上十代迁居汶上。据《孔子世家谱》载:孔伯华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属于“大宗户”,乃孔子六十二代言圣功孔闻韶二子孔贞宁的后裔。先祖二十六岁始来北京,应任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后辞去官医院医官,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
1930年,先祖与萧龙友先生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院址在西单北白庙胡同),萧为董事长,祖父为院长。旨在培养中医人才,壮大中医队伍,提高中医疗效,确保人民健康。遴聘当时第一流国手,分别担任各门课程的教师。当时因办学经费拮据,祖父常从门诊收入中挪补开支。对待学生,祖父则不辞辛苦,亲自与萧老带领学生轮流实习,有时还要管学生的吃住。祖父一生,既无恒产,又无积蓄,逢年遇节,必须靠向达仁堂、瑞蚨祥、谦祥益等几家借贷,加以维持。祖父之仗义疏财、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令人肃然起敬。“七七事变”后,伪政权企图接管北平国医学院。祖父与萧老毅然割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遂于1943年毅然停办,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学院先后共毕业学员七百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再传弟子满天下,他们在医药卫生工作岗位上为人民服务,多成为骨干人才。
祖父弟子马龙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步玉如(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二老生前在谈到祖父时曾说:老师平易近人,有求必应。晚年由于动作有所不便,精力有所不逮,始规定每天上、下午各诊40人,对急重病人准许额外加号。应邀出诊,事必躬亲,每遇疑难病者,归必提示生徒,进行讨论,允许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见,畅所欲言,尽情辩论,最后作出总结,指归而教之。
听父辈讲,祖父性淡泊,尤喜爱兰花。当时居住于西单北宏庙胡同,在前厅东廊下摆有兰花数十盆,有瓯兰、建兰、蕙兰以及素心兰等,有春天开者,亦有秋天开者。置身其地,使人有一种“积德流芳,兰芬桂馥”的感觉。他不但精于医,而且工于书法,临证亲笔疏方,病因脉治之医案书于前,“君臣往使”之药味列于后,字体清秀俊逸,笔势潇洒。不唯工于小楷,且大字亦有专攻。每字逾尺,遒劲有力,深厚古朴。承四伯父孔祥琦赠予,我有幸保存祖父墨迹扇面书王羲之《兰亭集序》和梅花图,视为珍宝。
祖父生前好友甚多,张菊人、朱启黔、王静斋等皆家中常客。虽喜结文社,然交往很广。武学方面与孙禄堂(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常有往来,大伯孔祥琛因此与武学交缘,而其余四子皆承父业,我也有幸拜于孙剑云先生,得习孙家内功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