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悟”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理学家》杂志主编
席酉民博士
管理的神奇,在于其永无休止的变化!管理者的无奈来自于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挑战!于是,如何做一位好的管理者就成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恒话题!在管理中,尽管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有众多大师的智慧和妙语,也有无数实践家的感言,但在丰富多彩的管理实践中,人们也还不得不继续在摸索中前行!
人们普遍认为,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往往很难正确地处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教授认为“管理是科学、艺术和手艺”,从而有了著名的三角形理论。科学可以学,艺术需要悟,手艺则在练。我的研究和实践使我坚信,管理除了亨利·明兹伯格教授的科学、艺术和手艺属性外,还有哲学和技术两个方面。哲学产生智慧,科学积累知识,艺术诞生技巧,手艺习得经验,技术引致工具,能否将这五个方面融会贯通,则依赖于领导者或管理者自己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构成了我对管理的理解,也是我喜欢的管理知识五角星模型:领导者或管理者位于中心,哲学与智慧处于导引的最上角,科学与知识、艺术与技巧分别位于上面两翼的两个角,手艺与经验、技术与工具分别位于支撑地位下面的两个角。哲学在思,科学在学,艺术在悟,手艺在练,技术在用,领导者或管理者如果能不断地提升自我,则可融合这五个方面,大大提高驾驭能力。但凡优秀的管理者,都能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经验,探索管理新途,思考管理之妙,感悟管理真谛,提升管理能力。这本著作实际上就是一位管理实践者在这一提升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的写照。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精辟地认识到:“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检验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他还深深地感悟到:“智力、想象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唯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换为成果。”这些见解对我们理解管理和管理实践都有重要启迪作用。
德鲁克先生非常重视管理的有效性,他曾经告诫经理人,“一定要知道你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他自己就是时间管理的典范,当他接受邀请时,他会坦诚地回复不做下列事项:撰写前言,替手稿或新书写书评,参与专题讨论会,参加委员会或任何形式的会议,回答问卷调查,接受访问,以及上电视台或广播电台。我也竭力做一位有效的管理者,力争不做自己认为无意义的事情,包括为新书作序或写书评。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德鲁克的坚持,也缺乏德鲁克的无畏,更没有他的才气和智慧,经常做一些自己不想做但还得努力去做的事情。
之所以不愿为新书作序,是因为首先要读懂、要理解书的内容,如果该书不是自己目前的兴趣所在或精力所能,岂不误己误人。另外,序一般并不为书增色,也对书无大益,所以不写为好。虽不主张为新书作序,但今年先后应邀为三本书写序:一是为纪念德鲁克诞辰100周年,为《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一书作序,题为《与大师同行》;二是为一位企业家,也是我们EMBA学员对管理学习以及实践中的心得和感悟所著的一本书作序,题为《管理之“师”》;再就是为本书作序。
在反思为什么会违背自己的意志为新书作序时,突然发现这几本书之间的共同之处,就是它们都紧贴实践,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螺旋提升,这才体悟到自己接受的真实原因。由于我对管理知识和实践的认知,非常重视有实践的理论和有理论的实践,但凡碰到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和提高的管理者就会备感亲切,看到理论与实践互动提升的研究成果也会特别欣悦。之所以痛快地接受邀请,除了被作者这种精神及文中散发出来的责任和思索所感动,还因为我日常也有这样的习惯,就是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这些有趣的生活现象相联系,并撰写成管理短文,以《管理之道》系列出版,目的是让读者对生活、工作和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有更智慧的选择。
本书作者是我们EMBA的学员,而且在毕业后还积极参与同学间、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如帮助学校面试EMBA新学员等;另外,他善读好思,勤于将学到的新知识用于实践,且不是简单拷贝,而是经过了自身的加工和提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成功驾驭着年销售额几十亿元的上市公司,还能在工作之余将自己的所思、所悟以及实践心得撰写成一篇篇有趣的管理短文。分享这些短文,犹如走进了一部管理连续剧,体验着一幕幕管理情景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我决然提笔为其写下这段文字,不是因为师生系,而是赞赏他这种生活和工作方式,尊敬他的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至于文章的观点和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能由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