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私营经济就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1963年,浓重的乌云笼罩在中国和苏联上空。
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已经长期失和,在许多问题上各持己见,裂痕渐深。但是,为了顾全国际共运大局,这些争论一般在内部进行。即使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中共也只是表明自己的观点而已,既没有指名批评苏共,也没有指名批评当时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
到196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7月14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了《苏共中央给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长达33000多字。前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在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十年论战》一书中说:“在这封公开信中,苏共中央全面地系统地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共领导人指名道姓进行恶毒的攻击,这样才使公开论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苏共这样的系统攻击,而且采取公开信的形式,是过去论战中未曾有过的第一遭。”
中苏两党公开决裂了。
中共中央决定应战,公开发表文章批驳苏共的观点。从1963年9月6日到
1964年7月14日,一共发表了9篇长文,从各个角度评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猛烈还击。这9篇文章,都是由专门的写作班子负责起草(主要人物有吴冷西、乔冠华、姚溱、范若愚、王力等),吴冷西在《十年论战》中回忆说:“我们每个人还带了一两个助手,帮助起草工作。大家分工包一个或两个题目,分先后次序起草。另外还请中宣部、中联部分担几个题目。大家平行作业,哪个稿子搞好了就送中央审查。”写好的稿子送给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修改,最终由毛泽东定稿,然后以“人民日报编辑部、红旗杂志编辑部”名义公开发表,时称“九评”。
这9篇文章观点鲜明,在中苏两国和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凡是从20世纪60年代生活过来的中国人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九评”。
当然,9篇文章某些提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左”的印记,有它的局限性。其中,与本书关系比较密切的是“三评”,即《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这篇文章于1963年9月26日发表。
关于南斯拉夫,这里简略介绍几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48年,南斯拉夫与苏联争执公开化,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把南斯拉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国断绝外交关系和经济往来。之后,南斯拉夫努力进行探索与改革,生产资料由国家所有制转为社会所有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允许私人经济发展,并积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改善关系。这些做法,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很大争议。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之后,苏联领导人逐步与南斯拉夫改善关系,恢复邦交,领导人也实现了互访。自1956
年起,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开始承认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从1958年起,中国批判南斯拉夫的“现代修正主义”,指责南共联盟纲领是“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纲领”。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提出问题:“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提出这个问题意义何在?文章指出,这个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是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还是沿着南斯拉夫的道路实行资本主义复辟。
看来,这个问题非同小可。
文章说,对于这个问题,苏共领导同我们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苏共领导认为,南斯拉夫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且,南斯拉夫“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是
“对总的国际革命工人运动的具体贡献”。苏共中央7月14日的公开信,也宣称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
接着,文章罗列一系列罪名,论证南斯拉夫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南斯拉夫进行了全盘否定。
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南斯拉夫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章说,根据社会主义各国一般情况,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这并不奇怪。问题在于,对私人资本主义是采取利用、限制、改造、消灭的政策,还是采取放纵、扶植和鼓励的政策。这是判断这个国家朝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还是朝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根据。南斯拉夫铁托集团采取的政策,不是改造和消灭私人资本主义和私人企业的政策,而是培植和发展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政策。1953年,南斯拉夫公布条例,规定“合伙的公民”有权“创办企业”,“雇用劳动力”。1956年,又从税收政策方面鼓励地方政权扶植私人资本。1961年规定,私人有购买外汇的权利。1963年,南斯拉夫宪法规定,私人可以创办企业,可以雇用劳动力。
文章说:“在铁托集团扶植下,南斯拉夫的城市私人企业和私人资本像雨后春笋斯般发展起来。”“从私人企业主获得的利润,可以看出他们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资本家。”文章引用1961年12月8日南斯拉夫《战斗报》的报道说:“某些私人手工业者每月的纯收入达到100万第纳尔”。又引用1961年12月20日贝尔格莱德《新闻晚报》的报道说,贝尔格莱德有“116家私人企业主在去年获得了超过1000万第纳尔的收入”。有的企业主在一年内“得到了约7000万第纳尔的收入”,按照官方汇率折算,近10万美元(按:1961年公布的官方汇率,750第纳尔合1美元,303
第纳尔合1元人民币)。
其实,在今天看来,南斯拉夫最大的私人企业一年赚10万美元,即80多万人民币,实在不算什么。但在当时中国人看来,已是天文数字,令人无法想像。
文章列举了这些事实之后,质问苏共领导人:“我们要质问那些蓄意为铁托集团翻案的人,你们如果不是存心欺骗,怎么能够硬说南斯拉夫没有私人资本,没有私人企业,没有资本家呢?”
按照文章的逻辑,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有了私人资本、私人企业,就是大逆不道。
文章第二部分的标题是:“资本主义在南斯拉夫农村的泛滥。”
文章首先指出,马列主义告诉我们,个体经济、小生产者经济,每时每日地产生资本主义。只有实行农业集体化,才能把农业引上社会主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