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与CPI(1)

CPI虽是总体意义上的物价指数,但却是以货币表示的各种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货币发行量过多,会使货币自身的购买力下降,商品价格提高,于是引起CPI走高。当然在正常情况下,CPI中的各种商品价格是有升有降的;然而当货币供给量过度增加,引起的后果是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会提高,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从这个角度说,通货膨胀就是货币贬值,也就是货币发行量超出了人们的需求,亦即货币发行过量。

货币的过度发行会导致通货膨胀这一道理已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验证。在北美的殖民地时代,土著的印第安人曾将贝壳数珠作为货币使用,它也可以用做装饰。印第安人从贝壳上掰下一小块,将其磨光打亮,再用尖利的石头在上面打出小孔,以便用细绳把贝壳穿起来。使用这种原始的工具,一个熟练的印第安人一天可以做出35~40块,这种贝壳数珠成了印地安人的法定货币。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贝壳数珠的产量也是有限的,这使得当地的“货币供应”能够以稳定的速度增长,因而物价也十分稳定。外国殖民者到来后,由于他们装备了先进的铁制工具,这使得他们能以“先进的技术”生产出难以数计的此类货币,结果引起贝壳数珠的超量供给,贝壳大幅度贬值,而物价则急剧上升。

在贵金属的货币时代,物价也是比较稳定的。它源于贵金属本身的稀有和具有一定的开采难度。然而与前面的例子一样,假设在一个贵金属开采技术水平一定、货币供给稳定的封闭经济中,如果贵金属的供给突然间发生增加,同样也会引起物价的上涨,16世纪的西班牙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1501~1600年,由墨西哥和秘鲁的矿山开采出来的1 700万公斤的纯银和18.1万公斤的纯金涌入西班牙,而除了官方渠道外,走私的数量也相当于官方进口的10%。相对于西班牙的储存而言,这些来自新世界的宝物可谓数量巨大。它同时在西班牙引起了一场价格革命,西班牙的物价水平在整个16世纪上涨了4倍。根据人们的估算,西班牙的商品价格指数从1501年的33上涨到1600年的137(1537~1581年间为100)。

在重商主义思想的统治下,人们将金银视为财富的真正代表,占有贵金属是各国的首要政策,出口、采矿甚至劫掠都是获取财富的手段。贵金属越多越好,它们怎么会贬值?因此重商主义者并不认为价格上涨是由贵金属货币的增加造成的,相反却认为这是铺张、奢侈、游手好闲、人口减少、奸商、关税、牧场关闭、谷物歉收、过度宰杀等其他因素所致,很少有人将贵金属的进口与物价上涨联系起来。

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说的是当消费者增加对某物品的消费时,每个新增的该物品的消费给这个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同样,当货币供给增加,其单位价值也是递减的,因为同以前相比,同样数量的商品和劳务需要支付更多的贵金属货币才能获得。这也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金银价值“恒久远”的观念。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货币不再如过去一样难以获得的时候,它也同样会发生贬值。

 金银尚且如此,更何况不可兑现的纸币!生产纸币的技术虽然在普通人的眼里很高,然而一旦掌握了这种技术和拥有了印钞机,就可以成千上万地反复印制,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每张纸币的成本是极低的。因此在纸币时代的社会,通货膨胀是否会发生就取决于印钞机的印刷速度了,而操控印钞机印刷速度的就是中央银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