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幻觉"

CPI“幻觉”:为什么物价上涨与我们的切身感受不同

2005~2006年间,我国处于低通货膨胀阶段,物价水平保持低速、稳定地增长。但是老百姓却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深切,食品、水电、液化气等商品和服务价格纷纷上扬,那么为什么在数据上却反映出物价只涨了2%左右呢?人们对公布的CPI数据将信将疑,认为CPI的涨幅被低估了。

像食品、水电、液化气这样的商品,与老百姓的接触最为频繁,它们是人们每天都要消费的“刚性”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几乎每天都要到市场上购买食品,对它的感受自然强烈,其价格稍有变动就会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但CPI的篮子中不仅仅装了这些东西,还包括一些耐用消费品,如家电、移动电话、电子设备等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这些物品的价格会随着市场的竞争和技术的改进而不断走低,然而这些物品并不经常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购买清单中,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感受并不深刻。或者有时人们虽然没有看到价格的下降,但实际上他所购买的产品已经经过了技术和设计的改进,在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已经超过了过去的同种商品。这些都是引起老百姓出现CPI“幻觉”的原因。

此外,各种商品或服务在CPI中的权重不同也是一个影响CPI上涨幅度的原因。2007年下半年,猪肉等食品的涨价使人们加深了对CPI的印象,2007年全年CPI上涨了4 8%,而食品价格上涨了12 3%,拉动CPI增长了4%,居住价格上涨了4 5%(虽然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也发生了翻番性的上涨,但房价并不在CPI的商品篮子中),却仅拉动CPI上涨了0 6%。虽然食品价格的涨幅是居住价格涨幅的3倍,但房价对CPI的拉动作用却未及食品的作用的1/3。很明显,这是因为居住类商品或服务和食品在我国CPI的篮子中的比重不同造成的,前者在CPI中的比重仅为13%,而食品的比重却达到了34%。图1 1为2000年1月~2009年1月中国消费价格指数。

图1-1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事实上,CPI商品篮子中的物品或服务并不会每种都出现在每个家庭的“篮子”中,每个家庭购买的物品只是或多或少地与CPI的篮子重合,比如对于老年人很少会购买服装、电脑等物品,但在医疗服务、保健品、药品上的消费可能会比年轻人多些。这使得每个群体对于物价上涨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但在CPI的统计中,却是每种消费品或服务都会对其产生影响,所以CPI并非根据某个具体的消费者来设计各种商品的权重,而是根据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的支出来设计的,可能在现实中并不能找到这样一个典型的家庭,它是CPI衡量对象中各类群体的一个综合体。

因此,如果CPI的衡量对象的范围越大,包含的群体、阶层越广,那么每个被衡量对象(家庭)的感受就有可能差异越大。因此为了避免CPI成为一个无法正确反映居民中任何群体实际情况的指标,一些国家除了编制一个针对整个经济的CPI之外,还针对具体的不同群体(阶层)编制不同的CPI。如新加坡就将全国的家庭按照收入水平划分为三类群体:收入最高的20%、收入最低的20%以及收入居中的60%,这样做的好处是及时掌握不同收入群体所面临的通货膨胀情况,从而可考察物价上涨对每个群体的影响如何,不同群体之间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差距状况有何变化,或者是否应当增加某个群体的工资或福利以使其实际收入稳定在过去的水平上等等,这样编制CPI相对而言就比较人性化和合理。

如前所述,各个群体在一些商品的消费上存在结构性的差异,另外还有一些商品虽然每个群体都会购买,但也会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比如对食品的消费在收入高与收入低的群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收入高的群体对食品的消费占其支出总量的比重很小,但对收入低的群体而言可能占去了其当期大部分的开销,因此收入不同的群体对食品价格波动的感受是不同的,但如果CPI不对收入高低进行区分的话,那么收入低的群体将会认为CPI存在低估,而收入高的群体会认为CPI的数据存在高估。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CPI与我们每个人的感觉必然会存在一些差异。这一点对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比如2008年3月美国的BLS(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劳动统计局,美国CPI等数据由该机构进行统计和发布)发现:低收入家庭在食品、汽油、机油等商品上的购买量要高于其他较高收入水平的家庭。如果将美国家庭进行五等分,从低到高排列,统计其对以上物品的消费,分别为:15 3%、14 1%、13%、12 1%、9 2%。这也能够反映出,低收入家庭在面对食品等物品的价格上涨时的损失要多于其他各个家庭群体。

此外,食品等这些人们经常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波动性也很大。而CPI指数却是一个平均意义上的很多商品的价格指数,其中各种商品的价格有升有降,这会减弱CPI相对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甚至有时会出现食品价格上涨,而CPI不变的情况,但这并非意味着CPI的失灵,只能说一些商品价格的下降拖了CPI的“后腿”。

鉴于食品价格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在其他国家通常还用剔除了食品和能源价格(能源价格的波动性也很强,且也易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之后的CPI来衡量通货膨胀水平,这被称为核心通货膨胀(美国从1977年公布核心通货膨胀的数据)。核心通货膨胀比较稳定,这在一些食品和能源在CPI的篮子中占比较小的国家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CPI的篮子中,不同类别商品的价格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使用劳动较多的(劳动密集型)商品价格一般较为稳定,如服装,这是因为工资一般具有较强的刚性,这使得劳动密集型商品的价格也不容易下降;而高科技产品(如电脑)的价格一般会随时间而发生绝对或相对的下降,这是由于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导致产品成本不断下降的缘故;新鲜的蔬果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较大,其价格一般波动性较大;另外一些商品会受到税收的影响,如烟酒类商品。

可见当不同类别的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其对整个CPI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我们每个人的消费习惯、偏好不同,在我们每个家庭的篮子中所盛装的物品也各不相同,而不同人对那些价格变化大的商品的接触程度不同,其切身的感受也不同。

不过,我们也不能否认存在其他统计技术方面的因素使得CPI未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物价上涨情况。比如CPI的篮子构成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但为了与过去可比,还需要保持商品篮子的延续性,这使得我们常常看到的CPI篮子的调整总存在一定滞后,另外一些不合理或忽视的地方也会造成这样或那样的感觉偏差。对这种并非来自消费者主观感受的技术性原因我们也不能忽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