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创新与协作共创“蓝海”(1)

制造业冬天,是市场竞争的必经之路,并不是中国制造业行业所独有的,如何在淘汰竞争的“红海”中取胜。从理论上讲,可以采取低成本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但无论是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都必须建立在企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必须回归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大企业出问题,往往是战略方向上的,而小企业出问题,往往是战术上的。当小企业与大企业比较时,难免会在资金、品牌、网络、产品、人才、规模等诸多方面全面处于劣势,这时就需要集中寻找最终能找到一个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战场,集中精力打歼灭战。

当然,竞争的最高层次是不争,避开血流成河的“红海”,独辟蹊径,战略转移,开创无人竞争的“蓝海”是成就伟业的雄才大略,有一本书《蓝海战略》流行于世,大家可以参阅。如果是战术创新,可以参考《水平营销》。记得我曾有幸向业内一位专家前辈请教如何走出困局,前辈感叹,行业内模仿者众,创新者少,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表面上看,我国制造业的症结在于2008年国际市场混乱,美国次贷危机等。但如果找不出深层原因,行业依然无法走出泥潭。

企业之困,就是行业之困,企业不过是行业缩影;老总之困,也就是员工之困,老总不过是员工代表。企业面临困难,靠的是一个“勤”字,天道酬勤,天终无绝人之路。企业成长之后,靠的是一个“智”字,要有智谋,外能协调关系,内能知人善任。企业要想顺利渡过寒冬,我们必须了解自身的优势,并且不断去发挥扩大,有效地做到以上几点所强调的重点关键,坚持下去,春天终究会到来,见图2 6。

图2 6寻找制造业的蓝海

华为在“冬天”时是如何突出重围的

华为的任正非总是在喊冬天来了。这一喊,便是8年。在过去的8年里,华为的收入从152亿元人民币到125 6亿美元,增长迅猛;而在国际市场上,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市场,华为与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们同台竞技,华为凶猛。

怀揣着现金,眼望着可预见的大好形势,华为CEO任正非却又一次警告,冬天要来了。

“冬天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过的。”任正非曾说。

居安思危,华为和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典范。  第一次警告冬天

华为在2000年销售额达152亿元,利润以29亿元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创始人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任正非说,也许是这样华为才存活了十年。

他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任正非的这番言论,正值中国电信市场的形势不错,电信重组正在进行之时,3G牌照很快就要下发,运营商正筹措千亿元规模投资,人们的普遍观点是,通信设备商的春天就要来了。

但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商华为的CEO任正非却再度提起了“冬天”。

第二次警告冬天

而2004年三季度的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再称,华为要注意冬天。在长达13000字的讲话稿中,任正非检讨、审视了华为目前遇到的严峻困难,称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本质是质量、服务和成本的竞争。但与上次相比,此次冬天的预告影响力有所减弱,主要是任正非更加细致地探讨华为的内部问题。

第三次警告冬天

在危机意识洗礼了华为8年后,华为CEO任正非又一次提及“冬天”。他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华为总结的经验发人深省:纵观那些已经倒下的企业,固然有外力的作用,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内部,在于自身生长的基因,是否能保持持续的危机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否能构建良好的内部机制,进而长期地保持自身的内在活力,从而为企业提供的是生生不息的长期牵引力。而冬天预警和危机意识,已经成为了华为的基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