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精神: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人们一谈起徽商,往往艳羡他们的富甲一方,惊奇他们的成功与辉煌,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在成功背后所经历的种种困苦和辛酸。

其实,成功者中大部分都是经历了这样的一条经商之路:家境困顿——立志经营——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艰难起家。虽说他们富甲一方,但是在经商路上真正最后走上成功的却是很少数人。明朝徽州人汪道昆说:

吾乡业贾者什家而七,赢者什家而三。

意思是说,自明中叶以后,徽州地区有十分之七的人出外经商谋生,而在经商的人中,只有十分之三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当时经商创业的艰难。我们从徽商江才身上来看看他是如何艰难创业的:

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县人江才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他不得不随着他哥哥在家乡靠帮人杀猪卖肉谋生并奉养母亲。后来兄弟二人觉得这样不是办法,他们看到别人出外经商挣钱,于是也想走经商之路。

他们好不容易凑足了盘缠,来到杭州。到杭州后,先在人家铺子里打杂,边打杂边学习如何经营。一段时间后,两人有了点积蓄,便开了一个小杂铺,出售米油盐等杂物。

创业之路是艰难的,兄弟二人恨不得把一个钱当两个用,更不用说奢侈浪费了。尽管二人省吃俭用,努力经营,但是毕竟是本小利微,一年到头,所获利润还不够奉养家人。二人感到很苦闷,常常相对哀叹。

江才更是觉得困守这个小杂铺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他决定再出去闯闯。于是他告别哥哥横渡长江,顺着大运河北上,到达山东一带。在那里,他首先摸清市场行情,了解哪些商品在市场上紧缺,然后把握供需状况,审时度势。为谋取厚利,他利用季节差价,囤积居奇;利用地区差价,大搞贩运活动。如此一来,江才逐渐走向成功,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了。

其实,对商场成功者来说,创业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是否具有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对于墨守成规的人,只能做个金钱的奴隶,市场的仆人,成功是不会青睐他们的。而对于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人来说,他们才是金钱的主人,市场的驾驭者,成功非他们莫属。

徽商江才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困守小杂铺的小商贩到囤积居奇、大搞贩运的大商人,其成功不仅仅是经营方式的改变,更是在于他具有开拓求新的创业精神。

然而,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人们的社会地位本来就是起落无常的。尤其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这种升降浮沉的变化更为激烈,而在从商风习盛行的徽州,这种情况显得尤为突出。

明朝万历时期的歙县县志就曾这样说:歙县从正德末年、嘉靖初年这段时间开始,社会风气大为改变,出外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再重视以耕田为生。贫富无常,富者变穷,穷者发家。只有那些有才干的人才能家财万贯,笨拙无能的人只能走向衰败。这种情形到嘉靖以后更是愈演愈烈。

就是说,由于经商风习的盛行,使徽州社会中贫家和富家的地位都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中,贫家因为经商获利而致富,富家因生意蚀本而败落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的了。这里便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经商致富后如何“守成”?我们还是从徽商身上来看看答案。

在徽州,有个名叫汪拱乾的人,他擅长财务会计,在外面经商有30多年了。他经商很有一套手段,所收购的货物都是别人以为无用、丢弃或低价处理的,收购之后存储仓库中,不久这些东西往往成为市场紧缺的商品,价格迅速提升,于是他便倒手出卖,往往获利几倍。他利用这种方式经营,资产是越积越丰厚,可算腰缠万贯了。

虽然致富了,但他自己却依然克勤克俭,日子过得非常节省。并且还常常告诫几个儿子不得铺张浪费、不得追求豪华。

汪拱乾对家人要求节约,但是对外人却是不同的态度,比如有人来借钱,他总是别人借多少就给多少,让其满意而去。但是却因此遗留一个问题,就是按当时规矩,借钱必须立下字据以作凭证。立字据时,同时也记下所收取的利息是多少。因为汪拱乾借给别人钱,也不急着找人家要债,因此日积月累,本钱利息加在一起就高得有些吓人了。

问题也就在这里,债务高了,欠债的人都有无法偿还的难处,这里就埋伏了动乱的隐患。对于这个隐患,汪家人都有所觉察。一天,几个儿子私下相互商量说:“当年陶朱公范蠡经商致富,但他却做到能够聚财又能散财,没有招致别人怨恨,因此直到今天人们对他依然交口称赞。现在我们父亲却聚敛这么多钱,却不知散财,恐怕即使借给别人钱帮了人家忙,反而还会遭人嫉恨。”

这些话不知怎么就传到汪拱乾耳朵里,他于是召集儿子,对他们说:“其实我早就有散财的念头了,只是担心你们不理解我,不愿照我的话去做罢了。因此一直藏在心里没有说出来。现在你们说出来了,正合我心意,真不愧是我的儿子啊!”

父子们都打开天窗说了亮话,彼此的感情更进了一步。于是便不再怠慢,汪拱乾从箱子里把几千张债券字据全部拿了出来,然后把那些欠债人都召集来,当着他们的面焚烧干净。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即都匍匐拜倒在地,个个口里称颂“活菩萨”。汪家的义名从此远扬,普遍得到人们的尊敬。

汪家几个儿子个个争气,都能独自经营,家家丰裕,富裕家财一直延传至子孙后代。后来大江南北开当铺的或是经营木业、布业的,汪姓最多,而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汪拱乾的后代。

读者或许认为这个徽商汪拱乾散财不是典型的傻瓜行为吗,怎能称得上精明的商人呢?其实读者你就误会了,汪拱乾的散财不是简单的散财,其背后隐含着深刻的道理。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聚财也是这样,一旦财富超出社会平均水平太远的话,那么就会面临倾倒的危险。所以,平常人们反对两极分化、主张共同致富的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在封建社会,财产都是私有的,没有国家宏观调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避免倾倒的隐患呢?只能靠自己散财。散财本质上也就是救济,也就是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带动人们共同致富。散财的途径很多,徽商常见的做法诸如:捐资捐物、扶弱济贫、支持教育、赞助各种公共设施建设等等。

从徽商身上,我们看到“守成”其实不难,它实际上就是要求富人们能够发扬“共同致富”的精神。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这句话实在是大有道理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