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场景——时间:1993年地点:学校——家庭对话主题:困惑——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原因。
老师和学校的同学常常对我们说,大二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关键期,事实上,我也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大二”开始以来,所有的学习生活都逐步进入了正轨,我的大学生活也逐渐从新奇走向平淡,不少同学也不再像刚进学校时那么用功了,有的人开始逃课睡觉逛街,有的人开始打游戏,有的人开始谈恋爱,开始了他们所谓的享受生活,我虽然知道我想要的不是这种生活,却也无法明确地找到自己到底该做些什么,一种人生无味的感觉油然而起,刚进学校的梦想渐渐被我抛在了脑后,我每天在偌大的校园里晃悠,却无所事事,我明知这样不对,却也无力改变。再加上父亲为我提供的良好物质环境,让我衣食无忧,无形中让我产生了很强的惰性,一种独在他乡为异客的感觉油然而生。就在这个迷茫无助的时候,父亲给我打来了电话。
即便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一听到父亲的声音还是让我激动万分,有千言万语却不知道怎么开口,敬爱的父亲仿佛和我有着心灵感应,在我最困惑的时候为我排忧解难来了。
“儿子,最近课业紧张吗?”父亲的声音一贯的平稳。
“还好,爸爸,我想我还能应对。”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不想向父亲倾诉我的烦恼了,也许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不希望父亲看扁我,不想让他对我的困惑感到失望。
“噢,那就好,大二的业余时间多了,你是怎样安排的呢?”
“和同学一起搞一些活动,算是了解社会吧。偶尔时间,也会和他们一起打打网球、足球之类的。”
“这样安排并无不可,在时间安排上最好能够合适一些。对课程的安排还能够满意吧?”
爸爸的话一下打开了我的话匣子:“我不太喜欢学校的课程安排,关键是一些课程设置我觉得是可有可无的,老师的水平也的确有限。现在我们同学都比较集中的学习方向是英语和一些社会上比较热门行业的学科。有些课程我也懒得去上了,因为实在是很没有意思。”
“儿子,这可不是一个未来企业界精英应该说的话。”父亲打断了我的抱怨,“大学中的课程设置是经过论证而来的,若作为专业的考量,可能有一些学科你终身都不会再接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它的重要性却在于保证你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还关系到你未来思考的纬度能否继续拓展。学习的目的若不能纯正,将来的事业发展便不能纯正。这句话我希望你能深入地思考。稍微了解一下每年留学国外的学生就知道,真正是因为英语突出而被国外大学接纳的少之又少,就我所知,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产业政策,与之相匹配的是教育政策和国际人才吸纳政策。若连这个逻辑关系都分不清楚,那学习十有八九是盲目的。”
“是啊,现在正是觉得盲目,学习起来也觉得提不起精神!”我向父亲倒了自己的苦水。
“懒惰是成功的大敌!”父亲斩钉截铁地说,“我始终认为,懒惰并非只是肢体上的懒惰,懒惰最可怕之处乃是意识上的懒惰。事实上,当你思考的能力到达了某种高度,便不再有人能够将你拉下来,你也不会再有懒惰的行为。人间没有不败的神话,却有不言败的精神和重振旗鼓的能力。若能在学校教育中就将这一才能获得,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所以你一定要克服懒惰的意识,毕竟学校资源丰富,可求教的方向也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的好地方。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风一吹就倒的空瓶子。”
“在你学习的时候,碰到过类似问题吗?”我想听听爸爸的经验之谈。
“以我读书的经验看,学习这个过程应该有个阶段性的布局,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保证科学体系完整性的这一阶段就没有必要再做其他的打算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已经足以保证这个基础,如果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拓展,那么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就丰满起来了。第二个阶段是要在专业的基础上达到一个高度,在大三、大四阶段若能做到身体力行,充分借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情理中的事情。第三个阶段就要想方设法与社会接轨,不过在我看来,一个人一生中倘若能保有读书人的三分‘呆气’,反倒是一件极好的事情。”
“有一些人全然没有一丝‘呆气’,有一些人又浑身是‘呆气’,没有‘呆气’的人就容易泛滥出‘痞子气’,浑身呆气又完全退缩于僵化的专业领域中。这两类人就我的观察,很少有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看问题的,这样的人若要参与到企业界的竞争中,不是‘痞子气’转而成为靠权术争长短的专营态度,就是由‘呆气’转化而为自我崇拜的狭隘思想,总之是不能获得成功的。”
“这呆气也好,痞子气也罢,都是思维的懒惰所致。”父亲的话直接切中要害,“倘若人们的所思所想能再超凡一点,就会殊途同归了,就不会成为一个呆气或者痞子气的无用之才。做人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要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哲学家叔本华你知道吧,他有个集子叫《悲观论集》,听名字就令人害怕,但若真去读了,那悲观不过是就事论事,反倒是反省自我的绝佳素材。”
“关于他有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他在法兰克福时期,他住的旅馆紧靠一家小饭馆,他常去那里吃饭,那也是英国军事人员常去的地方。一个饭店侍从目睹了一件有趣的事:每次饭前,叔本华总要把一枚金币放在自己面前的桌上,饭后又把金币收回自己的口袋里。有一天,这位侍从忍不住就问叔本华,问他在干什么。叔本华解释说:他每天在心里与那些军官们打赌,只要他们哪一天会除了马呀、狗呀、女人呀之外还能谈点别的话题,我就把金币放进教会的施舍箱去。你看,他其实也是一个很积极的人嘛,不管他讽刺的目的如何,总之他还是在寻找着人生中的小快乐。其实读书的角度出了问题,再积极的书也会成为消极大全;反之,再消极的书都是励志全书。就连读书这种事情,勤勉的人会有一个全新的角度,而懒惰的人就仅仅只会悲观地理解。儿子,这个事情可是谁都帮不了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