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做最积极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永不失败法则

一位美国小伙子看中了一位中国姑娘,便向她展开追求的攻势。最后,中国姑娘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跟美国小伙子结了婚,飞到大洋彼岸去了。

但她在异国他乡过得并不如意,并且开始抱怨:“我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远离父母跟你到美国来,这可是我为你作出的牺牲呀!”中国姑娘说,她以为这样说能把他感动的,没想到他只是说:“不是!不是!我不认为这是什么牺性,在我看来,这只是你的一种选择。”

她后来才认识到,美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只会尊重你的选择,而不会承认你的牺牲。就像那个姑娘一样,本来我们的面前其实有着许多的可能,但我们最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所以推而广之:

任何形式的决策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种选择——决策即选择。

有人问富可敌国的李嘉诚:你在每一次决策时考虑得最多的是什么?

李嘉诚出人意料地回答:考虑得最多的是失败后最严重的后果。

在我们做出某种决策后,这中间会有许多可能的因素导致不尽人意的结果发生。所以在决策时,就要开始预见可能的结果,一方面要做最积极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应该对此做好最坏的打算。

如果知道了最差的结果,并且在权衡后认为自己是可以接受这样的结果的,那么这样个人就只是在接受自己的选择,而不应该有出乎个人意料的事情发生。

就像在做数学题一样,首先明确自己所有的备选答案是什么,再看这些备选答案中最坏的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如果能,那么这一切就将是自己的选择。个人最终得到的只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这就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失败——这样个人就会与失败永别。

这也许是目前为止最实用的永不失败原理。

如果不做最坏的打算,那么就有可能承受不起致命的一击,如果不做最积极的准备,那么就没有充分利用目前资源,所谓风险就是为获得超前优势而付出的代价。在未知其大利时先晓其大害,为多个可能的变数准备多个可能的对策。做好在最坏情况下的最佳解决方案。

重庆谈判就是一个很经典的例子:

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准备内战的蒋介石,迫不及待想争夺抗战胜利的果实,把刀锋指向中国共产党。但他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在国内国际上还有许多阻碍,于是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

他的如意算盘是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这样他最后仍可以消灭已变成赤手空拳的共产党。另一个是用谈判来取得准备全面内战、特别是调兵遣将所必需的时间。

而毛泽东之所以敢于从容笑对,是因为他没到重庆之前就料到了蒋介石的如许伎俩,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就是“以谈对谈,以打对打”。

同时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策略。同时在谈判桌上和战场上都给了蒋介石狠狠地回击,使蒋介石的目的一一落空。

在做最积极的准备时,有一个观点很重要,那就是:把对方放在最聪明的角度来考虑,这才是最聪明的考虑;反之:把别人放在愚蠢的角度来考虑,那就是最愚蠢的考虑。

把对方放在最聪明的角度上考虑,也就是做到了最大的知己知彼,这是知己知彼的体现和要求,也就有可能百战不殆,要不就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愚弄的结果往往就是被愚弄。因为任何考虑上的盲点都可能导致决策上的缺点。

从对方立场去考虑才能预见对方的行为,尤其是当我们有意麻木和忽略别人的要求与感受时,往往是适得其反——别以为谁比谁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