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强与弱如何转化?(1)

——由一个问题而起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就像每一个追求自己理想的人一样,我一直在度量现状与理想之间的距离。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它正是在一种强烈的反差和距离中,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活。

所以就像把草转化为奶一样——我把生活也咀嚼成如下的感悟。并且,即使是对于最抽象的哲理性的表述,也试图和个人的实用性做最简洁的连接。

从而,希望此书把生活还原给生活、把社会还原给社会。而与生活交锋时的零距离,决定了这些感悟与生活的零距离,而通过对其模式化的归纳和表述,作者希望使其成为一种人人皆可轻松学用的、所见即所得的模式。

也就是在这朝花夕拾的过程中,有人在不断地质问:

你的主题是什么?你的体系是什么?你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

在这质问中我又想到了一个自己曾经常问及这位精英的问题:你烂熟于中国上下五千年,那你在纵观古今后可否能告诉我——

强与弱到底依靠什么力量在转化?

我一直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以此为出发点和核心点,我把这个问题细分为以下三个更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现状到底怎样才能改变?

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解决?

目的到底怎样才能实现?

于是我重新梳理全书,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脉络渐渐浮现于眼前,即:

从个人的内在和外在的零起点法则开始,到从已知到未知的智慧的延伸法则,到永不失败法则,到存在的总是有方法的策略法则,到个人之内在和外在的动力和阻力法则,到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所要凭借的资源法则,到表述改变个人现状的第一推动力法则,到问题的可解决性的第一制约力法则,到力量倍增法则,直到目的实现的第一位移法则W=FS。

以上的法则,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体系,而体系的自然形成过程也就是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的自然形成过程。

一本书企图要回答的问题的高度,就决定了这本书将要到达的高度。而在这本书中作者要回答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现状到底怎样才能被改变?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被解决?目的到底怎样才能被实现?

这三个问题不仅具有十分高的战略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普遍的现实意义。因为——现状的改变,问题的解决,目的的实现是普遍贯穿于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部的三个问题。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每一个组织都不得不面对的、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所以本书愿意从哲理的高度来回答这三个具有很高价值的问题。

但提出问题是一个方面,而要一针见血地回答问题是更重要的另一面。而作者完满地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第一次闭环式地回答了以上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在现在的励志书和成功学书籍中,他们可以教你去怎样怀有自信,怎样坚定信念,怎样积极沟通,怎样设定目标,怎样开发潜能等等。但仅仅要从个人修养、心态和性格这些角度的改变来解决问题和实现目的,就会具有先天劣根性。因为世界不仅仅是主观的,更是主观和客观的互动。看到了主观的因素只是看到了硬币的一个面而已。这是取法其上还是取法其下的问题!

并且,自信、毅力、信念等等这些对你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是有帮助的,但仅仅是帮助而已,这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和成功直接相等的。不要把必要条件认为是充分条件,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换言之他们都是在开环式地回答问题。往严重里说,这样的回答问题就像蜻蜓点水般的划过了问题的核心部分,根本就没有切中要害。

在理论上都不能和成功相遇的理论,在实践的应用上就更不得而知了。

所以作者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从理论上形成一个闭环系统,沿着这个设定好的轨道,在理论上你一定会与成功相遇。一定会改变现状,一定会解决问题,一定会实现目的。

所以为了淋漓尽致地回答这三个问题,作者构建了三个普遍意义的模型化的方程式:

一个表述的是以均衡的观点来分析和改变世界的模型,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均衡的体系。一个表述的是以制约的观点来分析和改变世界的模型,即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一个表述的是以位移的观点来分析和改变世界的模型,即目的的实现过程就是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怎样来消除的过程。

所以在给出:均衡的改变即现状的改变,制约性即问题的解决性,一定位移的实现即一定目的的实现后,作者便有了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对世界的终极性思考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能够同时大胆地提出和分析以上的三个问题者,纵观历史的长河已经寥若晨星,更不要说来完满地回答了。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