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在国内市场,同一些国内市场品牌的公司进行合作,像联想、方正等一些国内知名电脑公司,希望通过做它们的配套音响先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和了解。我想我们的模式跟一般的传统模式有一点改变,比如说我们从礼品做起,特别是2008年春节的时候,政府也对我们比较支持,搞一些礼品,政府采购。我感觉挺好。”张志明计划开辟新渠道。
在采访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集中在张志明心中的两种情绪,那就是自信和困惑。国际市场上,他可能是信心满满的大学生,但面对几乎一片空白的内销资源,他又像一个手足无措的小学生。他面对的也是许多出口转内销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而有关部门推出的措施,多数也只能在近期缓解外贸企业的部分压力,要想为出口企业内销找到出口,政府和企业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口备忘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09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出口2 455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9.7%;在海外市场萎缩的背景下,一些外贸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国内,同时政府也向它们伸出了援手。
2008年8月,广东省开始对内销纳税大户以及创立了内销品牌的外贸企业进行资金奖励,希望借此鼓励更多出口企业转攻国内市场。
2009年4月初,商务部向外贸企业下发了关于举办全国外贸商品巡回展的通知,将在下半年每月举行一到两次巡回展,每次换一座城市。
2009年4月25日,“中国出口商品暨港资企业产品内销对接洽谈会”在广交会登场。举办了105届的广交会首次对境内采购商开放。
考不倒的“好孩子”
江苏省昆山市是玩具生产的聚集地,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一年的出口额高达5亿美元。
大洋彼岸的一份法案,将玩具企业推向生死边缘。有人认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苛刻的消费者保护法案。有人说,这是继金融危机之后,勒在企业脖子上的第二把绳索。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面对一份近乎苛刻的法案,它真能上演独善其身的神话吗?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全球75%以上的玩具产品出自中国。它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要想知道这张名片的魅力我们不妨看看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书。2005年,这本书的作者—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和她的家庭决定一年不购买中国产品,想通过这个试验看看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一年后她在书中感叹,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是非常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其中包括:让5岁的儿子因为不能买心爱的中国玩具而失望不已;丈夫不得不亲手为孩子缝制睡袋;花去近100美元购买孩子根本不喜欢的德国玩具。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的玩具出口也遭受了空前的挑战。2009年一季度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规模以上的玩具企业亏损面达到了30.98%。在严峻的形势中,又有哪些企业会度过这场经济寒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