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女鞋的订单款式多,工艺复杂,但每个品种数量却不大,而大厂投资大,反而不愿意接这类小单。所以,小厂在女鞋上还是有钱可赚的。廖彩伟决定投入350万,买下一个厂房添置设备,不久新鞋厂就能投产了。
眼下,廖彩伟已经接到了新的订单,准备把原先分散在三个地方的车间都搬到新厂房里。
“不管怎么说,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不能光靠引进,还要当地一些企业的成长。若干年以后,可能会在这个园区里面出若干个上亿或者几十亿元的大的鞋类生产企业。”李皓说道。
大企业大订单,小企业小订单,各有各的市场,各有各的活法,工厂再小,只要舍得投入,提高标准和质量,也不是没有订单可拿,所以我们在成都看到了逆势投资建厂的廖彩伟。他的期望就是马上把厂子提升一个档次,毕竟挤在老巷子里的老车间是看不到希望的。小企业如此,成都的大厂又在做何打算呢?
在武侯区的一家鞋厂门外,十几名求职的年轻人正在填写登记表。这个招工的情景,在时下的危机中并不多见,工厂负责人说,原先这家厂里1 800多名工人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了,新生产线上要再招600名工人。
“每天都有从广东沿海那边打工返乡回来的很多民工,都来到公司,我们现在已经在储备。” 成都市古奇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平向记者介绍。
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一位年轻女工小赵正忙着操作针车,一番攀谈之后,我们得知她是2009年从广东返乡的。小赵的经历让记者更加好奇,在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困境的现实中,有的企业却出现了转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车间参观时,洗手间里一个小小的装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个是洗眼器,在工作中如果把眼睛弄脏了,有化学物质(粘合剂),如果弄脏的时候,快速过来,通过这个洗眼器,尽快把眼睛洗干净,减少伤害。”谢平向记者解释。
“原先安装过这种设备吗?”记者问。
“原先没有,就是接了国际贸易的订单之后,美国的客人进来之后,然后才新装的这个设备,他们要求装的。”
“按照他们的规定必须要有这个?”
“必须要有这个,才能接他们的订单。”
按照国外客商的要求,厂区的每一层楼都安装了洗眼器,这在国内的制鞋企业里并不多见。谢平告诉我们,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客户类似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和劳动保护标准越来越严,这要求工厂必须舍得出资增加设备、改善流程,不过这恰恰是资金宽裕的大企业扩张的机会。记者注意到,几个技术人员正忙着为一双样鞋打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