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大户生存调查 (13)

说起中国鞋,有一个词汇叫“三州一都”,“三州”指的是广州、温州、泉州,“一都”指的是成都。20世纪80年代末,一部分在沿海打工的人回到成都,成为成都最早的一批制鞋工匠。90年代初,成都武侯区已经颇具一番制鞋基地的气候,特别是本地技术工人多,可以承接大量手工活,对于做镶嵌工艺多的女鞋很有优势,所以在成都,90%的鞋厂都在生产女鞋。

前不久,来自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的消息,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东部沿海的制鞋基地正向西部转移,“东鞋西移”趋势十分明显。对这个说法,我们产生了一个疑惑—东部鞋厂订单减少的时候,地处西部的成都能接到订单吗?带着疑问,记者赶到成都一探究竟。

一到成都,就有朋友告诉记者,有些广东、浙江、福建的鞋厂在这里落户了。在成都市金堂县,记者看到了一个正在招商的工业园,整个园区的10 500亩土地全都是为鞋厂规划的。工业园里,不少工厂的大门挂出了招聘工人的广告。在几栋即将建成的楼房前,记者见到了一位温州老板。

“我们总共盖了36 000多平方米,这三栋是厂房,后面三栋是宿舍,这两个是办公楼。”鞋业贸易商陈荣华向记者介绍。

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温州人,正和记者攀谈的陈荣华也不例外。祖籍温州的陈荣华,1977年跟随父母到法国做生意,算下来独自做皮鞋进出口贸易也已经14年了。他在广东、浙江、福建和法国用租房的方式开了4家工厂,每年销售的女鞋超过200万双。不过陈荣华告诉记者,这些年皮鞋生意特别难做,他向法国出口的真皮皮鞋,被征收了特别关税。

“以前真皮的鞋是8%的税,现在加16个百分点。现在很多人,跑到印度那边去(生产),印度那边很便宜,不要税的,但是在中国做它要税的。”陈荣华说道。

“印度到法国就不交税?”记者问道。

“没税。所以差别很大。”陈荣华多少有点愤愤不平。

中国鞋在海外市场遭遇的不只是关税壁垒,还有来自东南亚鞋厂的价格竞争。近年来,印度、越南等地的轻工业发展很快,生产皮鞋的成本比中国还要低。不过精明的温州人并不担心没生意做。

鞋子做得好,交付时间准时,不怕没有生意做。这个和我们去餐馆吃饭一样,餐馆厨房好,饭菜也好,也省钱,也便宜,服务也好,为什么没有生意做?这是一个道理。

陈荣华告诉记者,国内有大批熟练的制鞋技工,做出来的鞋质量好,哪个国家的工人也比不了。但是随着近年来出口企业受到冲击,大批务工人员返乡,沿海地区越来越难招到好的技工。陈荣华2009年初在广东招收80名熟练技工,可是广告打出去几个月,一个合格的工人都没有招到。

“成都第一个优势是工人好招,我们做这个行业要很多的工人,不是说电子产业的工人,我们都是手工的嘛。”

于是,陈荣华在成都金堂的鞋业工业园买下了42亩土地,平生第一次一砖一瓦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