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大户生存调查 (4)

这个商标叫银湖,可能有人还认识它,20世纪50年代,它是无锡光明集团的王牌产品,获得过国家银质奖,当时的光明凭借它被业界称为“东南亚第一大厂”。如今60年过去,银湖商标早已经被人们忘却了。一个纺织大户为什么在自己家门口把品牌丢了呢?

“现在比较老的同志,都知道银湖。当时不是买方市场,是卖方市场。很多人是开着汽车,到光明来开后门的,‘帮帮忙,给我一点,少给我一点,我已经断货了。’是这样一个程序。”赵启文回忆道。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鼓励出口创汇。作为国内优秀纺织企业代表,光明第一个尝到了“走出去”的甜头。

“我们就是完全地停留在做外向经济阶段,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个收汇快,结汇快,资金回笼的快。”赵启文表示。

“为什么?它为什么比内销的快呢?”记者问道。

“比如说在当时,我们做外销经济,要开信用证给我。你要一批货,要1万美元,你要把信用证先开过来,银行信用,不是商业信用。拿来以后,我才去准备面料,再去投入。我的货取了,我把运输发票、运输单等给了银行,银行就把钱给我了,是无风险的。在那好多年当中,我们没发生一笔坏账。”赵启文很怀念那个年代。

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悄悄发生着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乡镇企业兴起,凭借服装产业上马快、投资小的优势,大量剩余劳动力注入进来。一夜间大批服装厂靠廉价、反应速度快迅速抢占着国内市场。

“市场越来越不太好做了,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我的货送出去了,摆货上那去了。讲好3个月给我钱,有时候4个月都不给我,5个月收不回钱,资金回笼慢。还有一种情况,过去是开后门拿我的货,把钱先送过来。现在慢慢到后来,是卖了货给你钱,不卖货我就不给你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意识上有差距,我们就没有像其他的一些品牌企业,做得那么好。我们没有做广告,我们就是一味地去占领了国外的市场。”赵启文想起当时的战略。

虽然放弃了国内市场,把品牌丢了,但凭借外贸,光明还是壮大了起来。回忆起过去,赵启文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光明集团的出口利润曾经能达到15%。那时他的心里是多么的踏实。

“一直到2004年,2005年,也可以说是到2006年,发展得都比较好。我们最多的时候,国内国外能做到十几个亿,不到20个亿吧。”赵启文回忆。

这几年来,改制后的光明经历了汇率浮动、成本上涨和贸易环境的变化,出口效益开始大不如前。而由于长期没有在品牌和渠道方面有所投入,银湖品牌也成为过去。金融危机前,赵启文买下了一个国外的品牌,本想在国内市场再次试试身手。展示厅和两个店铺已经装修完毕了,但这个愿望却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搁浅了。赵启文告诉我们,他实在看不透如今的形势,做内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品牌和流通渠道,这让他觉得没有安全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