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出口增长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危机条件下,我国连续几年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将发生逆转,2009年的目标,一要力争保持出口的稳定,不丧失国际市场份额,二要抓住机遇,在应对危机中促进出口结构的升级。
第二,调整政策,措施得力。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3 770项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并调整了部分钢材、粮食、化肥等产品的出口关税。针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应该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尽可能做到足额退税。进一步推动银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降低出口收汇风险;稳定人民币有效汇率;改善加工贸易政策环境;鼓励地方政府出台诸如出口企业的融资担保基金、减免收费、贷款贴息等应对措施,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增强外贸企业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促进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
第三,树立信心,沉着应对。企业是应对危机的主体,不能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必须主动采取得力措施。一是要加强管理,挖潜力,降成本。二是大力创新,推出功能少、成本低的新产品,应对危机条件下的外部需求萎缩。三要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弥补在发达经济体市场的损失。四要开拓国内市场求生存,充分发挥出口企业产品设计新、质量好的优势,加强与国内渠道商、品牌商的合作,抓住国家促内需的机遇,开拓国内市场,形成兼顾两个市场的新格局,拓展回旋空间。
第四,化危为机,转型升级。国家政策调整要兼顾“保出口”和“促升级”的双重目标,尽量做到两个目标的统一。各级政府应该设立出口转型升级基金,大力扶持出口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建立海外销售渠道和发展国际品牌。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加强共用技术平台,共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化危为机,不失时机地开展跨国并购,收购海外创新型公司、销售渠道和品牌,大力引进国外高端人才。
事实上,国内理论界和企业界对美国金融危机可能会对中国出口产生的破坏力和冲击力估计不足。从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直到2007年下半年,由于其影响尚未充分彰显,不少人乐观地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不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一些出口企业未能未雨绸缪,及早采取措施应对。以至于在进入2008年以后,面临日趋恶化的出口环境和不利的经济形势,束手无策,损失惨重;有些出口企业就此破产倒闭,可谓教训深刻。
美国金融危机始发于金融领域,不少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甚至有一部分倒闭,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惜贷”及信用危机,从而恶化了工商企业的融资环境。同时,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下跌造成消费者财富缩水,有效购买力下降,双重影响使美国的实体经济下滑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