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到了必须调整的重要关头。”面对西方经济不景,夏业良坦言,追求价格优势的粗放型加工出口,肯定不再是拉动经济的“火车头”,必须以内需为主发展自主型经济,不能长期依赖“外向带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卫平教授则表示,日本和韩国在出口拉动发展20多年后,都成功转型进入“自我循环”模式,中国也已站在这一重要转型节点上。
不少经济分析师指出,因避险等需要,美国向市场注入的资金中有不少会跑到中国来,加剧中国对“热钱”的防范难度。实际上,2008年1~8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41.60%,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却同比下降24.35%。这组数据再度表明,2008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收紧外汇管制,显然是担心“热钱”乱窜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单纯紧盯吸引外资的数字是错误的。”夏业良表示,高成本使用外资、外资利用效率低下及结构不合理等做法,在西方金融动荡的今天,更值得反思。一方面外来投资巨大,国内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普遍觉得银根紧张,没钱可发展。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矛盾。
美国的金融波动,反过来看也是机会。夏业良指出,眼下是中国闲置资本大规模“走出去”的良机,他强调,要成为发达国家,必然要走大量输出资本的道路,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优化资本配置效率。
源自美国的金融海啸已经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称之为近百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此冲击下,全球经济一片风声鹤唳,中国出口增长速度迅速滑落,2008年11月份出现了新世纪首次负增长。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危机,从中寻求新的机遇,化危为机,值得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1978~2007年间,中国出口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8.1%,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强化,6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8.8%。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结构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开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7%和29%。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近10%,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008年前11个月外贸进出口总额23 783.7亿美元,增长20.9%。其中出口13 171.6亿美元,增长19.3%;进口10 612.1亿美元,增长22.8%。外贸顺差累计2 559.5亿美元,增长6.8%。虽然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仍达到19.3%,但是,在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对内贬值的条件下,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速度严重夸大了出口的实际增长速度。消除美元贬值的影响,以人民币计价的实际出口增长速度仅为9%,如果扣除人民币贬值因素(以PPI扣除),实际出口增长率仅为1.4%。这是近十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
2008年以来我国出口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出口增长速度逐月迅速滑落。从月度出口增长情况看,在2008年3月达到30.6%的增长速度后,月度出口增长速度逐月回落。到2008年11月,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增长率下降了2.2%,这是十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率下降了9.9%。如果以当月PPI指数计算,11月份当月出口的实际增长率为-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