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产品当作原材料,企业得以生产并存储大量的商品—一些有形的产品,而后这些产品又从商店、商场或者以订货的方式被出售到广大的消费者手中。由于在各种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那些初级的产品确实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基于生产成本和商品特性的不同,也就有了区别定价。现在,在不同制造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汽车、计算机到软饮料,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包括小小的别针。因为这些产品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开赴不同地点、编辑报表、饮用,当然还有把东西订在一起,用户们把这些商品的功能看得比它们本身是用什么制成的更为重要。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把农矿产品加工成有用的商品。
但是,这种落后的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和高成本的手工艺长时间地阻碍制造业成为经济中的主体力量。这种情况直到公司纷纷引进了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之后才有所改进。人们纷纷走出农场到工厂里去进行生产,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显要的工业化国家。
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出现,1913年4月1日,第一条装配流水线在密歇根亨利·福特的高地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12,而这标志着美国开始确立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
随着新发明的不断涌现,生产特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工人数量越来越少,工厂对工人的需求数量逐渐降低,并且最终导致了失业的出现。另一方面,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导致了大量的产品积压。同时对服务业的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导致了服务人员的增加。在20世纪50年代,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首次超过了劳动力人口的半数,标志着服务经济超越了工业经济(尽管这是后来才意识到的)。到今天,从事工业生产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不足17%,
而被今天的经济学家们划入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则占据了其余的80%。